楊偉軍,魏淑紅
(1.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中心苗圃,黑龍江 呼瑪 165199;2.呼瑪縣林業和草原局,黑龍江 呼瑪 165199)
我國部分地區的林業生產發展速度較快,但因生產技術條件落后,無法有效地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隨著容器育苗技術的出現,尤其是在花卉、油松以及側柏等林業生產中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為樹木繁育以及新樹種的推廣做出了重大貢獻。該項技術在容器內選用優質土壤與營養物質,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溫室大棚技術,促進幼苗更好地生長。苗木根系在容器內生長可促進完整根團的發育,且在起苗時不會對根部造成損傷。除此之外,通過營養土栽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最終實現育苗工廠化生產的目的。
容器育苗與傳統育苗方法相比優勢較大,但阻礙該項技術大量推廣應用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高以及對技術要求高等,所以這就要求在采取該種方式育苗時,需大量引進專業人才與設備,如此便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育苗成本支出。同時該項技術在運輸上較為困難,若運輸距離較遠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才能避免幼苗在運輸途中受到損傷,但如此也會增加育苗成本。
盡管容器育苗的應用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林業生產中對于季節以及時間的限制,但因容器育苗在培育幼苗時是基于培養土上,而培養土中養分及水分的流失較為明顯,為了能促進幼苗能正常生長,就需要在容器育苗中適當地增加施肥以及澆水次數,這項措施會增加育苗對于財力及人力的投入。在育苗中需要定時定量開展施肥以及澆水措施,所以與傳統其他育苗方式相比,該種育苗方式具有更為煩瑣及復雜的流程。在使用容器育苗技術時,因幼苗根部生長的空間為狹小容器,這一狀況會影響幼苗的健康生長。
容器育苗技術所具有的高技術對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幼苗培育多于培養土中進行,無法在其生長過程中受到土壤保護,這一狀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幼苗的脆弱度。為促進幼苗健康生長,需要相關的培育人員為幼苗的生長提供更為安全以及穩定的環境,所以容器育苗需在大棚或者溫室進行,并由專業人員對育苗進行仔細看護。除此之外,與自然土壤相比,容器中的培養土水分流失速度更快,這就要求在溫室或大棚內需要配置供水設備,便于澆水。
相關人員在對苗床進行選擇時,需以具有良好通透性的苗床為首選,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蓄水能力,最為合適的苗床為干凈的山黃土。通常情況下,苗床寬度控制在100~120 cm,并在中間留25~35 cm的距離作為步道,且將苗床高度控制在10~15 cm。同時確保土壤處于上松下實的狀態,如此才能確保水肥,然后采用托布津0.5 g·L-1液進行噴施,全面消毒床土,并利用90%晶體敵百1 g·L-1液進行澆灌,旨在避免螻蛄以及地老虎等地下害蟲的出現,在此過程中可以適當地施用復合肥。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種后及出苗前這段期間不得對苗床噴水,播種前保證苗床的濕潤度,需要充分保證種子發芽所需水分。對于苗種的處理可以采用高錳酸鉀0.2 g·L-1液+甲基托布津0.6 g·L-1液,并對其采用溫水進行浸泡。一般來說,中小粒種子需控制在24 h左右的浸種時間,水溫控制在50℃~55℃,在倒入種子后將水溫控制在35℃~40℃,待浸泡24 h后將其撈出并清理干凈。
容器育苗中的關鍵步驟為苗木播種,在播種的過程中需根據當地氣候條件以及苗木生長特點等基礎條件對播種時間進行科學合理安排。一般來說,需先播種大粒的種子,如楠木類種子需在春節前播種,播種的標準則控制在15~20 kg/40 m2;而針對中小粒種子如松杉類需采取后播種的方式,最為合理的時間為每年2—3月,播種標準控制在9~10 kg/40 m2。然后在苗床上均勻地撒播種子,根據種子顆粒大小對土層厚度進行嚴格的控制,通常以覆土蓋種為宜。除此之外,還需要搭設棚架并且將薄膜蓋好,于苗床周圍撒上鼠藥,旨在避免鼠害的發生。種子覆土后不得向苗床噴水,并對苗床情況進行隨時巡查。種子未出土前需將棚內溫度控制在35℃~40℃,當零星出土時,可將溫度降低至30℃~35℃,防止燒苗現象。當種子基本出土時,須在白天做好通風措施,適當噴灑多菌靈,1次/7 d,避免赤霉病的發生對苗木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為避免猝倒病與立枯病的發生,可采用惡霉靈預防。當幼苗基本上出土后,須在白天揭膜,為幼苗生長創造條件。
當幼苗長至3~4 cm高以及有真葉時,便可移栽苗木,需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基質配比。一般材料選擇東北泥炭,為調節其通透性可適當滲入珍珠巖,基質比例控制在3∶1,并加入適量緩釋肥,人工均勻拌料后再采用攪拌機過濾攪拌。第二,移栽。盡可能地選擇小雨或陰天氣候進行移栽,移栽前噴水苗床,使床土更為松軟。移栽中需確保苗根的垂直度,不得窩根,且確保根系與泥土的充分接觸,容器中不得存在中空。移栽后需將容器苗移至苗圃地里,并且適當地遮蓋遮陰網,旨在減少陽光的直射。苗木移栽后7 d內需隨時保持幼苗生長環境的濕潤度,若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中一旦出現晴天,則需及時地收起遮陰網,使苗木可受到陽光照射。當苗木生長到15~18 cm的高度時,則需要分級苗木,并在分級完成后的20 d左右適當對苗木噴施如尿素等葉面肥,1次/4~6 d。第三,煉苗期管理。煉苗時間大約為每年的10月前后,拉開遮陰網并開始施復合肥,旨在確保苗木木質化生長。并且要開展肥料與播種試驗,比對各種不同類型肥料、施肥時間及用量等,結果表明,肥料達到某個標準時,容器中施肥量與苗木生長量之間并無明顯關系,且不會影響苗木的生長高度以及粗生長。但需要注意的是,種植時間與播種及移栽時間具有較為密切關系,早播種與早移栽苗木的生長高度與地徑具有更為明顯優勢,因而,若當地氣候種植條件允許,需要相關人員盡可能地前置育苗各項工作,以確保苗木更好更快地生長。
容器育苗技術在我國林業生產中的應用具有較高的成活率,在種植中可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與機械化設備。該項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減少生產的資金成本,有助于相關人員的管理,可在實踐中結合苗木特點進行科學合理選擇,最終促進林業的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