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吟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街區同屬文化遺產,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街區的關系入手,探究利用非遺保護原理、保護辦法,甚至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生態系統保護理論指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探尋非遺對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意義。
1.1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又稱“有形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的定義,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區域、人類文化遺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提出的概念,有的國家又稱“無形文化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中包括“無具體物質形態的部分”和“物質承載部分”,而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要載體。因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要求更高,不僅要保護技藝、傳承人,也要保護實物載體,甚至作為非遺活動的文化空間。
《世界遺產公約》對文化遺產的界定經歷了一個由單一“物質文化遺產”到全面的包含“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的階段,直到2003年才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保護的一系列問題。
1.2 歷史文化街區與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層次》報告中指出:“我國目前基本形成了文化遺產的三級保護體系,即文物建筑保護,即文物建筑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睔v史文化街區屬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國家《文物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歷史文化街區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包括:外觀的整體風貌,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以及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不僅限于“物質”范疇,更涉及大量“非物質”的內容,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特有的社區文化,動態歷史過程和活態文化遺產。所以,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部分,不能只保護歷史建筑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內容和保存文化多樣性。
1.3 歷史文化街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 年通過的《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我國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進一步提出要保護歷史性物質環境以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宣言》(2005 年)更全面地指出“非物質文化”是需要保護的“歷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法律法規的層面不斷整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理念,使文化遺產的范疇得到了擴展與豐富。
從物質和非物質的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建立在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之上,而又統一于文化遺產這一概念之下,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街區的文化內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必然要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同時,兩者間的相互關系也決定了歷史文化街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即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街區是相互依存的,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受到歷史文化街區內特定環境的影響,它的存續和發展有利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提升。
2.1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緣起和現狀
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始于1980年,基本確立了針對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保護方法和體系。1985年,建設部建議設立“歷史性傳統街區”,標志著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工作的起步。90年代中期,多個城市開始編制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明確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確定歷史街區保護內容和對策的工作方法,表明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但尚未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務院,2008),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按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文化部,2006)的有關規定,一直以來由規劃、文物與文化部門分別進行管理,對兩者的保護研究也是在兩個獨立體系下開展,造成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踐工作只注重物質環境和歷史建筑的保護,而忽視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導致“見物不見人”、“布景式”或“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形式,缺乏生活氣息和要素。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意義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看,作為無形的文化遺產,屬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一部分,也是社會文化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決定其存在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一特點,決定其文化意義:一是可以促進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保持地區的文化活力;二是可以加強文化認同,從而進一步形成地區獨有的文化特征;三是可以保持文化活躍,有效的激發地區文化的創造與創新。因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價值。
2.3 非遺的保護方法之于歷史文化街區
以往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法的制定和實施多站在城市建設和規劃的角度,《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和作法》、《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編制方法研究》等探討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和方法的文章都缺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闡述?;诜俏镔|文化遺產在歷史文化街區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認為可以從非遺角度探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法。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非遺保護有著大量的共性,首先歷史文化街區內存有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其次歷史文化街區可能作為非遺所需要的文化空間和物質承載,兩者在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是融為一體的。
2.3.1 整體性保護
近年來,隨著保護的開展,實踐的深入,歷史文化街區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問題受到重視?!段覈鴼v史街區保護與規劃若干問題》中指出:“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整治規劃的現狀調查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即歷史街區所在城市的基本情況調查;歷史街區的實體調查情況和歷史街區的非實體情況調查?!?就包括街區的歷史情況,名人軼事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該是整體性的保護,遵循物質與非物質遺產間的相互關系,調整保護策略,將兩方面的保護融入到一起。例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內有物質文化遺產李小龍祖居,也有體育競技游藝類非遺項目西關詠春拳。永慶坊項目在建設中就考慮到兩者的關系,建議西關詠春拳項目保護單位將工作室設在街區內,通過經常舉行現場展示表演、開辦少兒培訓班等,吸引游客,宣傳弘揚武術文化,實現文物建筑和非遺的整體性保護。
2.3.2 活態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特點之一是活態傳承,強調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以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作為文化基因長久根植在民族文化中。非遺活態保護的對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體是人,方式是傳承。對于歷史建筑、文物古跡等物質文化遺產,外觀是“靜態”的,而保護理念和策略可以是“活態”的,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例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區域,采用城市微改造,摒棄了大拆大建的做法,而是采用“修舊如舊,建新和諧,文保專修、資源活化”的保護理念,同時保留部分原著居民,延續西關生活狀態,讓歷史文化街區動態地存在。
2.3.3 生態系統保護
《建設現代化城市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到:“歷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護有形的、實體的內容外,還要保護無形的、傳統的、原生態文化?!痹鷳B表明文化具有地域屬性和一定的生態系統,這一點從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創建和實施中可以印證。文化生態保護區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中,通過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修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互相依存,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并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劃定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的區域及環境中,使之成為“活文化”,是保護文化生態的一種有效方式。
歷史文化街區內也是一個動態多樣的生態環境,將文化生態系統保護方法運用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上,摒棄將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割裂保護的做法,打破物質與非物質的界限,將文化形式和內容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研究文化生態系統的循環機制,讓不同的文化形態按照特性在完整的文化生態鏈中存在并發展。
3.1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非遺
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的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廣州市荔灣區中心地塊,規劃范圍保護范圍面積16.03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5.38公頃,主要沿恩寧路騎樓兩側,包括永慶和逢慶片區。2017年底,廣州市國規委官網發布《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明確了對街區歷史風貌的整體保護。在核心保護范圍內,除建設必要基礎設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新建、擴建必要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服務設施限高12米以下,且同時應在體量、色彩、材質等方面應與街區歷史風貌相協調,不得改變街區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十分豐富,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李小龍祖居、粵劇八和會館、西關大屋及多處被評為文保單位的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粵劇、西關打銅工藝、西關正骨、詠春拳等,以及詹天佑、李小龍名人事跡。其中粵劇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西關打銅和西關正骨都是省級非遺項目。還有鄰近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建成于2016年,是廣州市唯一一座粵劇專題性質的博物館,斥資3.4億,館藏粵劇歷史文獻資料,及各種粵劇題材文物,常年提供粵劇演出,吸引大量粵港澳地區粵劇愛好者前來參觀。
3.2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踐
永慶坊是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一部分片區,包含“兩街三巷”,即永慶大街、永慶一巷、永慶二巷、至寶大街、至寶西一巷,由萬科公司進行舊城微改造,一期為創客小鎮,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更新建筑物約7000平方米,在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以及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和創新。首先,微改造修復了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對于年代建筑,只做外立面的修整,仍保留了部分原著居民,延續老西關的生活狀態,最大程度的營造代表西關文化的歷史街區的氛圍。其次,從非遺角度出發,以永慶坊街區為面,以非遺項目為點,采用以點布局,連成一面的形式,勾畫出街區的文化要素和整體,充分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性、活態、系統保護的策略。再者,將非遺與文化創意、旅游產業融合,構建新業態,包含展覽、民宿、手作、書吧、輕餐飲等多種形式,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和宣傳手段,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消費,并將獲得經濟收益投入歷史文化街區的提升中,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態系統循環模式。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