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林
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當前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招生數量少、專業規模日益萎縮等。筆者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這與該專業的畢業生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有關。本文即從高質量就業的視角,分析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應該如何形成自己的學生培養特色,以實現專業的良好發展、并確保向行業輸送更加有用的人才。
旅游管理專業是我國高校中一個重要的專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截止2017年,全國開設有旅游類專業的本科院校600余所。然而時至今日,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的招生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大有“小專業”、“陪襯專業”的意思;甚至有一些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萎縮”乃至有被取消的危險。
與其他一些專業因為行業需求不足而導致專業發展窘迫不同,旅游行業是我國高速增長的行業,行業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一直較高,但為什么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卻不夠好呢?筆者通過對重慶合川區幾所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的情況調查,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學校培養的人才與行業需要的人才嚴重錯位,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就業方面的質量普遍較低,因此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較低。
因此,本文即從高質量就業的角度,談一談如何打造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特色,使旅游管理專業徹底擺脫“陪襯專業”的地位,真正成長為學校的特色專業、行業的人才庫。
很多學者對高質量就業進行了研究。筆者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從本科高校專業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一個專業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1 充分就業
即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在愿意工作的前提下,至少應該能找到工作,實現基本“就業”。如果一個專業存在大量學生愿意工作卻不被社會所接受,這個專業的發展必然堪憂。
1.2 對口就業
即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應該有很多人能實現在本專業對應的行業或崗位中就職。如果一個專業的學生雖然能就業,但是很多人的工作都和自己的專業不相關,“所學”不能“致用”,這個專業必然缺乏生命力。
1.3 穩定就業
即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能長期在自己專業對口的行業或崗位上工作,而不會在就業后短時間內就出現大量流出行業,或在不同的行業與地區之間頻繁擇業。如果一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出現大量的非自愿的不穩定就業,專業必然不受學生喜歡。
1.4 愉快就業
即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在自己的就業崗位上感覺快樂,能為行業、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能力,并為之感覺滿足甚至自豪。如果一個專業的學生在自己工作的崗位上感覺生活窘迫、壓力太大、沒有成就感、沒有自豪感,每天的日子都在煎熬,這個專業的發展也就沒有意義了。
2.1 就業現狀
為了弄清楚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筆者對重慶合川區幾所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2005屆至2014屆畢業生進行了調查。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如果排除掉一些自身不愿意就業的學生,歷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真實就業率幾乎都超過了90%,這基本滿足了高質量就業的“充分就業”特征。但這些學生的就業情況也僅僅符合“充分就業”的特征。在這個看起來不錯的數據背后,大多數學生的就業滿意度較低。一是因為對口就業率不高,二是即便是對口就業,大多數學生也因為對自己初次就業的酒店、旅行社、景區及相關單位的最基層崗位不滿、選擇在就業后不久就離職并永久性離開旅游行業。在初次選擇了其他行業或就業后重新擇業選擇了其他行業的學生中,大多數也因為專業不對口或相應的知識技能不足,而對新的就業崗位滿意度仍然較低。存在較大比重的學生有頻繁擇業的情況。
此外,為了在更廣泛范圍內了解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筆者也查閱了一些學者的研究情況,如熊文平的《旅游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特點研究》、何靜的《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就業行為與教育教學改革》、瞿聰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現象分析及思考》等等,他們的研究也基本印證了筆者的調查情況。這就說明筆者調查到的情況是一種廣泛的現象,具有代表性。
2.2 就業質量偏低的原因
那為什么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就業會存在普遍不高的情況呢?通過與畢業生的交談和對部分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原因主要是學校培養的人才與行業需要的人才存在錯位,這主要表現在:
(1)行業需要管理人才,本科畢業生難以勝任。旅游行業中實際是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的,但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學習中并未能真正掌握多少實用的經營管理知識,雖然也開設了一些理論課程,但所學寥寥,真正為學生所掌握并能很好運用的知識很少。再加上學生對行業的關注和了解不夠,因此形成了學生既無理論、又無經驗的情況,不受行業歡迎。
(2)行業需要技能人才,本科畢業生缺乏優勢。旅游行業中也需要大量掌握服務技能與相關技能的人員,很多本科院校也開設了一些技能培訓課,但本科學生的技能訓練不論在時間還是強度方面都無法與高職中職學生相比,使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在技能方面遠遠輸給了高職生或是中職生。再加上學生對這些“端盤子”、“折床單”的工作本身也不屑一顧,選擇不就業或非對口就業也就很正常了。
總之,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當前處于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學校教育沒有特色,沒能滿足行業需要,也就無法滿足學生與家長的期望,學生不愿意報考這一專業也就成為了必然。
這種現狀必須要改變,因為我國人民的旅游意愿日益增長,旅游行業的發展迅速,行業對旅游專門人才的需要必將更加迫切。高職、中職層次、研究生及更高層次的旅游管理教育均無法很好地滿足行業對人才的需要,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教育必須做出改變,通過努力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歷史重任。
為了更好與行業人才需求對接,實現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各所學校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改變,形成自己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
3.1 明確專業培養定位
在專業培養定位方面,當前大多數學校的定位是模糊的,不知道自己要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盡管在國家和教育部的提倡下,大多數高校都提出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可是很多學校對“應用型人才”的理解是有誤的。認為應用型人才就應該而且主要應該會端盤子、會疊被子、會帶團、懂禮儀等等這些行業技能,而對行業真正需要的管理人才、規劃人才、研究人才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不論是中職、高職,還是專科、本科,居然都在為行業輸送基層服務人員,是不是太浪費了?作為本科教學,應該結合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將自己的培養定位于“行業管理者”或“企業管理者”這樣的層面,而不要和高職、專科一樣去培養基層服務人員,也不適合與研究生或博士那樣去培養“理論或政策研究人員”。行業的管理者是可以分類的,對于不同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自己是培養高層、中層還是基層管理者。
3.2 改變專業培養模式
在專業培養模式方面,當前大多數學校都采取了“理論+實踐”的培養方式。這樣的培養模式本身無可厚非,可是在實際培養中,很多學校更重視“實踐”,即更重視對技能的培訓,卻忽略了“理論”,即對素質的培養。為什么會這樣呢?學校建立實踐實訓條件是比較容易的,建立起來大家也能看得見;學生會不會擺臺、會不會鞠躬,這樣的教學成果也立即可以看得出來。而關于理論的培養呢?這個難以從表面上看出教學成果的,因此大家都不重視。但既然已經將本科教育定位于“行業管理者”或“企業管理者”了,在專業培養模式方面也就要做出改變。本科教育中一定要重視“理論”的環節,讓學生能真正掌握到不同于高職生、研究生的職業知識,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使本科生能真正成為具有自己特色的行業人才。
3.3 重視實習實訓
當前高校在所有專業的培養方面都重視實習實訓條件的建設,因此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也不例外。然而有硬件條件,并不意味著實習實訓就做得好,就做得有特色。各所高校在校內實習實訓方面可能還做得相對規范,但實習實訓內容都重在操作、輕視素質。而校外特別是行業實訓方面,很多高校的做法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很多實習基地僅僅是掛名而無其實,或者僅僅是派些學生到這些基地去做“廉價勞動力”。因此,為了使本科學生能成為合格的“行業管理者”或“企業管理者”,在實習實訓中一定要重視對實習實訓基地的有效利用,要讓學生有機會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和探索企業與行業的經營管理問題。
3.4 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一直是高校各個專業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旅游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特色的構建當然也要注重這個方面。當前很多高校重在強調學校對產業的支持,而忽略了產業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在產教融合方面很多高校流于“掛職”、“企業教師”等表面形式,而對學校科研與產業科研融合的關注不夠。為了能實現高質量就業,需要真正用好行業和企業資源,將行業和企業的最新發展情況及未來發展動向都融入到教學改革方向中,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行業現狀和趨勢,將教學活動與產業狀況緊密結合。
3.5 嚴格“進出”
影響高質量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可能本身就不適合這個行業、或者在學校沒有達到畢業的要求而勉強畢業所導致的。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嚴進嚴出”。在招生的時候,不能盲目為了多招生就放寬招生條件,使一些本身不具備“旅游行業就業”條件的學生、或不具備“管理者”這一定位的學生也進入了學校學習,這會導致培養的成效很難顯現。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每一門課程都要實施嚴格考核,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實施嚴格把關,凡是沒能透徹掌握相關知識或技能的學生,都不應該放之過關;在畢業的時候,凡是不具備畢業條件的學生,也不能輕易任其畢業。
旅游行業一直是我國高速增長的產業之一。隨著更多新觀念、新情況的出現和新技術的使用,行業的發展一定會更加需要高校本科旅游管理專業能輸送優秀的人才。各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應該十分重視針對行業的需要來全方位打造人才培養特色,為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