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涵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譯者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知識層面層出不窮,新的翻譯領域和專業術語層出不窮,以及新的翻譯工具和軟件代代更新,以至于當代的翻譯無法儲存海量的知識,無法使用更加具有技術含量和操作流程的新的翻譯工具,所以傳統的譯者并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催生出新一代更具當今時代特色的譯者。當代譯者必須具備信息素養,即“查商”,還需具備一定的技術和掌握最新的翻譯軟件使用方法,了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緊跟時代潮流。本文分析了當今時代譯者需要哪些信息素養,以及信息素養形成的過程。
翻譯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極具科學含量的活動。從古至今,翻譯活動都被認為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英國著名文藝理論批評家瑞恰茲曾經指出,“語際交流很可能是整個宇宙進化過程中迄今為止最復雜的活動?!保◤垖毤t,2011:5)因此譯者所需的信息素養有扎實的雙語基礎、廣博的非語言知識、順應時代要求的信息素養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
1.1 扎實的雙語知識
扎實的雙語知識是合格譯者的先決條件。國際會議口譯工作者協會對譯者的工作語言分為語言A語、B語和C語。A語指譯者的母語,或者稱第一語言,即最精通的語言;B語指譯者非常精通的第二語言或者是第一外語,精通程度僅次于A語;C語則是譯者的第二外語,可以聽懂,但很難進行流暢的表達。對于一名合格的譯者來說,扎實的雙語功底就是掌握了豐富的A語和B語語言知識,能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進行熟練運用,而且能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自由轉換。具體的講,首先是譯者具有一次性的聽解能力,因為聽和理解是口譯過程的第一步。譯者不僅要對發音標準的語言一聽即懂,還要能夠聽辨和理解帶有濃重口音的語言。其次,譯者還應掌握遠遠大于普通雙語人士的詞匯量,就像一部活字典。第三,合格的譯者還應具備使用合乎目的語言語法規范的地道語言進行流暢的表達的能力,這實際上概括了兩個方面:一是譯者翻譯時要做到語法正確、表達自然,此外,在塞萊斯科維奇看來,因為一門語言不只是一個個單詞的堆砌組合,它還代表了一種思維的框架模式,一種世界觀,因此,即便是講話人在某段話里少說了一個單詞,譯者也可以根據這段話的內容推斷出其正確的含義。
1.2 廣博的非語言知識
除了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外,合格的譯者還必須具有寬廣的知識面。譯者要與不同背景的各色人等打交道,接觸各種話題,現場應對各種可以預見的和不可預見的突發狀況,因此必須掌握百科全書般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在長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日積月累起來的,具體包括常識性知識、文化知識、主題知識和語境知識。常識性知識除了指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了解的一般信息外,還包括自己不知道的或是新出現的。文化知識包羅萬象,包括一個國家、民族或群體所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合格的譯者必須積累廣博的雙文化和多元文化知識,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文化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就學會去感知、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主題知識是指譯者在每次具體的翻譯任務中需要應對的中心話題。比如譯者即使沒有親自操刀或者是觀摩外科手術的經歷,但是如果掌握了相關的手術流程、工作原理和雙語專業詞匯,就完全可以用兩種語言來清楚的敘述整個手術過程。譯者在每次的翻譯任務中積累起來的不同領域的專題知識又可以成為服務于今后口譯任務的廣義上的非語言知識。語境知識指翻譯活動發生的具體的言語環境,包括“語言性環境”和“非語言性環境”,前者指的是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的意義時所依賴的上下文,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背景以及交際對象等。
常識性知識、文化知識、主題知識和語境知識構成譯者的非語言知識的整體,與雙語知識同樣重要。而語言再好的人也可能會因為相關主題知識或語境知識的欠缺難以在所有的翻譯任務中對所有的信息進行準確的把握和傳達。非語言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你補語言知識的不足。
1.3 良好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達到職業特點所要求的業務水平,一是指遵循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操守和道德品質。就前者來說,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指在確認自己掌握了足以勝任某項具體的翻譯任務時所要求的語言及非語言知識、翻譯技能、心理素質以后才能接受該項任務,并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得到最佳發揮;就后者來說,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指在實際工作中按照國際或國內的相關組織或者行業協會制定的譯者行為準則行事。同時,職業操守還應包括知曉外事禮儀知識、遵守外事紀律、嚴守國家和服務對象的機密,不做有損國家利益和人格尊嚴的事情。素質是教化的結果,可以經過后天努力獲得并提高。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素質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快速獲取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去積累。只有堅持不懈地夯實語言基礎,不斷積累和豐富非語言知識,反復演練各種翻譯技巧,有意識的鍛煉心理素質,樹立高尚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意識,并不斷參與口譯實踐,才可以使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得到循序漸進的提高,并最終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翻譯人才。
1.4 順應時代要求的信息素養
在 2015 年翻譯研究戰略論壇會議上,方夢之做大會主旨發言,方老提出當代譯者應格外注重“信息挖掘能力”,以提高“翻譯服務能力”,在各個分會場,各大高校代表的發言多涉及教育信息化時代、信息素養課程構建、教師信息素養研究、互聯網工具進翻譯課堂等信息,縱觀翻譯發展的各個階段,翻譯研究已進入蓬勃迅猛發展的新時期。
當今譯者往往需要具備較強的文獻檢索能力,方夢之在大會上談到,文獻檢索能力是譯者信息挖掘能力的重要方面,例如 PB 報告(Publication Board)、AD 報告(ASTIA Document)、NASA 報告等可提供專業主題知識,為理工科、高精尖技術領域提供信息支持。譯者需要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檢索和族類檢索工具,并合理加以運用。另外一種常見的工作方法是利用搜索引擎篩選甄別譯者所需的信息,當今社會對于譯作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搜索引擎的合理使用往往可以幫助譯者提高翻譯速度,提供可參考比對信息以及背景資料等。例如我們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輸入“打醬油的英語翻譯”,該網站會檢索到超過14萬個相關網頁,而我們可以對此進行高級搜索,例如在檢索工具中限定時間范圍為 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月1日,我們搜索得到的結果多類似于“buysome soysauce”,若取消時間限定或將該時間限定延長至 2009年1月1日,搜索得到的結果大多類似于“It's noneofmy business”、 “to be abystander”。同樣的道理,在Google上進行高級搜索,也可以得到所需信息的相關表達,譯者再限定搜索語言、地域等,可以細化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詞匯、新表達層出不窮,杯具、任性、土豪、心塞、小鮮肉等詞匯已被時代賦予新的意義,譯者在做翻譯實踐的時候,可通過知名搜索引擎查詢相關背景信息以及權威例句,為自己的譯文提供參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僅世界著名搜索網站Google的網頁數已超 30 億之多,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資源往往沒有語料庫準確度高,因此,譯者敏銳的判斷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在翻譯能力研究的基礎上,已有少數研究者對譯者信息素養開展了初步的理論和實證探索。Pinto 和 Sales 的系列研究通過跨學科合作構建了譯者信息素養發展模型 INFOLITRANS(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ranslators),從知識、技術、資源和過程等方面對譯者培訓信息素養的培養提出建議(Pinto & Sales 2008b),并采用問卷法與訪談法調查翻譯學習者、翻譯教師、職業譯者對信息素養的看法,旨在為譯者培訓中開展信息素養教學提供實證支持(Pinto & Sales2007,2008a;Sales & Pinto 2011)。White et al.(2008)使用焦點小組訪談法考察了職業譯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資源使用情況。Massey & Ehrensberger-Dow(2011)的大型翻譯過程研究項目通過初步數據分析歸納出職業譯者的信息素養特征。Enríquez Raído(2014)對 4 名翻譯學習者的線上信息行為開展了探索性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述研究均將信息素養的理論與培養方法應用于翻譯領域,但所用術語不盡一致,將信息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e)、信息技能(information skills)、文獻能力(documentary competence)與信息素養混用,而且所得結果多為初步假設,仍需進一步驗證。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譯者信息素養,并對相關概念進行了探究。楊柳(2005)通過探討信息化翻譯教學模式,論證了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李瑞林(2011)認為譯者素養應是翻譯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其中涉及數字素養。王華樹(2015)提倡“搜商”概念,認為譯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檢索、辨析、整合和重構能力”。王少爽(2016)建議重新構建數字化時代的譯者能力體系,并將信息素養作為重要成分。王華樹和王少爽(2016)論述了翻譯技術能力與譯者信息素養之間的密切關系。
翻譯作為不同文化的交往橋梁自存在以來就存在并持續發展,從目前翻譯服務的特點,翻譯工具,服務對象,服務方式以及服務規模來看,翻譯不再是個人活動,擺脫了簡單的紙筆,成為一種規?;?,以科技手段為工具的復雜的現代化腦力活動。作為一種現代化服務,具有產業化和專業化的特點,因此要針對這些特點提供令客戶滿意的服務,以及軟硬件的配置上都給于充分考慮,迎接挑戰。以市場為龍頭,讓客戶滿意。在現代,翻譯除了在介紹外國科技和文化方面承擔著重要任務以外,也成為推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軍。在對外交往中,翻譯起到了催化和潤滑作用,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在服務國內社會方面,翻譯也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外國電影,進口產品等等都留下了翻譯的足跡。雖不是最重要的一環,卻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在少數民族地區,翻譯對于加強相互了解,維護地區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翻譯所需的專業的素質和技能,素質是教化的結果,可以經過后天努力獲得并提高。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素質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快速獲取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去積累。只有堅持不懈地夯實語言基礎,不斷積累和豐富非語言知識,反復演練各種翻譯技巧,緊跟時代潮流,密切關注科技發展趨勢,有意識的鍛煉心理素質,樹立高尚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意識,并不斷參與口譯實踐,才可以使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得到循序漸進的提高,并最終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的翻譯的人才。
(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