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寧夏作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又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區位優勢明顯,寧夏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有著深厚的交流歷史。“一帶一路”倡議和每年在寧夏舉辦中阿博覽會等活動為寧夏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1.1 寧夏旅游的國家政策和區位優勢
寧夏回族自治區總人口688萬人,其中回族247.57萬人,占總人口的35.5%左右,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文化深受穆斯林文化影響,形成了比較獨特的回族風情,寧夏有著“中國回鄉”之稱。寧夏地理位置優越,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與甘肅省相鄰,東與陜西省相鄰,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寧夏在東西方貿易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逐步打造成為新絲綢之路上的明珠。通過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通信等基礎事業的長足進步,為寧夏旅游發展提供了機遇。
1.2 寧夏獨特的自然資源
1.2.1 黃河大漠
寧夏自然資源豐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寧夏流淌,造就了寧夏發展成為了“塞上江南”,雄壯的黃河給寧夏帶來了許多綺麗的自然資源,如青銅峽黃河大峽谷、黃沙古渡原生態旅游景區等黃河特色旅游景點;寧夏還有著浩瀚的沙漠資源,騰格里沙漠造就了中衛沙坡頭景區的產生,它被譽為世界壟斷性旅游資源的沙波頭景區,沙波頭自然景觀十分獨特,有著中國三大鳴沙之一的“沙鳴鐘”的所在地,處首府銀川的沙湖景區,由沙漠、湖泊、蘆葦蕩、鳥類、山川等有機組成的獨特的自然景觀,被譽為“世間少有”的旅游勝地。
1.2.2 六盤山翠
蜿蜒曲折的六盤山,由于其降水較多,氣候濕潤、樹木繁盛,使其成為了黃土高原的“綠色島嶼”,六盤山上有著“泉、潭、溪”等多種水體景觀,六盤山氣候濕潤,夏天涼爽,是人們避暑的勝地。六盤山在革命戰爭時期,是毛澤東主席帶領工農紅軍長征時翻閱的最后一座山,毛主席對六盤山作了《清平樂》六盤山》的詩詞,使寧夏紅色老區名揚中外。
1.2.3 賀蘭山奇
奇偉雄麗的賀蘭山,山巒疊嶂、崖谷險峻;其中賀蘭山山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比如賀蘭口、三關口等,賀蘭山東段旅游資源豐富,有神秘的西夏王陵、滾鐘口等歷史古跡,還有奇特的沙湖景區依偎其旁;賀蘭山東南側則是壯麗的青銅峽景區,巍峨的山岳與雄壯的黃河交織出獨特的風景。
1.3 寧夏旅游的歷史、人文資源
1.3.1 西夏文化
寧夏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寧夏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在先秦時期寧夏地區就有人類居住,那時候被稱為朔方,特別是到了北宋時期,黨項族李元昊在寧夏興慶府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與當時的宋、遼、金等政權形成了持續多年的割據局面。特別是近年來對西夏王陵的發掘保護,使西夏這段重要的歷史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西夏王陵已經成為了寧夏的歷史名片,也成為了中外游客去寧夏旅游的首選之地。
1.3.2 回族風情
寧夏回族人口眾多,多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受穆斯林風格影響,并融入了西北民族的某些風俗,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俗習慣,回族風情游逐漸成為新的旅游增長點。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寧夏,參觀銀川南關清真大寺、同心清真大寺、永寧納家戶等具有伊斯蘭風情的著名景點,感受最真實的回族風情。寧夏南部地區獨特的回族民歌“花兒”,反映出西北地區回族青年追求愛情向往美好生活的表達方式。寧夏的美食特產,手抓羊肉、寧夏發菜、枸杞;寧夏回族農家樂,風情游,都會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1.3.3 紅色文化
寧夏地區地處陜甘寧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非常多,像六盤山紅軍長征系列展館、鹽池革命烈士紀念園等紅色景區,革命老區大多地處山區等貧困地區,在發展紅色旅游的同時,堅持紅色文化與發展邊疆地區扶貧工作相結合,積極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寧夏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要與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為一體,一起來保護開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開發。
2.1 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不足,旅游投入較低
寧夏社會經濟發展薄弱,在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上與東部發達地區甚至與周邊省區相比也很低,政府投入到發展旅游的財政支出就相對較少了,在交通、住宿、餐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落后。由于寧夏地處西部內陸地區等因素的影響,在招商引資方面能力較差,導致寧夏較為豐富的資源不能夠較為合理地去運用。由于經濟發展較低,導致某些景區配套的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景區的接待能力不足,交通建設相對薄弱,市場整體購買力較差等因素影響,導致寧夏的旅游規模增速緩慢,市場接待能力不強,嚴重影響了寧夏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2.2 服務觀念落后,缺乏專業人才
寧夏旅游服務理念還停留在被動服務上,主動服務意識缺乏,相應地由于經濟的落后導致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發展較慢,旅游專業人才儲備不足。一些景點缺乏專業的導游,相關旅游設備投放量也不夠,許多旅游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的,專業技能不足,中、高端人才較為缺乏。自然條件的制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許多人才都去了北京、上海等東部發達地方,導致專業人才流失嚴重,留在寧夏本地的人才相對較少,這些都阻礙了寧夏旅游更好的發展。
2.3 旅游宣傳力度不夠,品牌效應較差
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旅游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旅游宣傳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自身經濟、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寧夏旅游投入到全國平臺上的不多,旅游宣傳手段有限,一般是通過電視、廣播、推介會等傳統手段,投入到電子平臺等信息較少,很難通過旅游資源把相關的產品推廣出去,品牌效應較差。相比青海、西藏、甘肅、新疆等地旅游,寧夏自身宣傳與民族特色風情游宣傳不夠,特色不突出,導致寧夏旅游缺乏品牌效應,缺少知名度。
3.1 促發展、抓機遇,促進旅游一體化發展
進入新時期,我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倡議,面對新機遇,寧夏要充分發揮政策優勢,依托寧夏自身的獨特優勢,攜手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兄弟省區組成西北旅游協作區,推進西北地區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西北地區旅游業潛力巨大,旅游資源差異性和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要深度挖掘文化旅游市場,互融互補,共同鑄造“美麗中國——大西北旅游”的旅游品牌,充分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拓展國際旅游市場。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強化與各省區旅游部門、旅行社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換、互相宣傳,共同開拓市場,推動西北地區旅游一體化。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人才隊伍的專業培養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政府應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改善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商力度,積極調動各類民營資本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來。首先,要加強鐵路、飛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游客能夠便捷的來到寧夏。加快西銀高鐵、吳忠至中衛的城際鐵路的建設速度,完善火車站、飛機場等至各類景區的公交車、旅游大巴;第二,完善景區相關的配套設施,增加旅游項目,提升其競爭力。第三加快推進餐飲酒店的建設力度,在景區周邊對旅店合理布局,加強對旅店相關設施進行檢查,鼓勵特色民俗,農家樂發展。第三,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與各高校合作培養相關職業技能的旅游專業人才,引進先進地區的服務理念,完善旅游服務體系,真正使游客有進的來、留得住、還會來的旅游體驗。
3.3 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增加寧夏知名度
加大對電視、廣播、廣告等傳統傳媒手段的投入力度,充分運用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興載體,加強在途牛、攜程、去哪等主流旅游APP的合作力度;通過開展推介會,參加展銷會,積極宣傳寧夏獨特的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加強與兄弟省區開展合作,營造大西部游概念,促進西部地區共同發展;以自治區成立60周年為契機,積極向海內外廣泛進行宣傳寧夏6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增強寧夏的影響力;以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為載體,加大與影視劇組的聯系,通過各類影視節目拍攝取景,增強寧夏的知名度。
3.4 加大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
加大對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力度,轉變觀念,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配置旅游資源,既要開源也要節流,要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游則搞生態旅游,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比如,賀蘭山巖畫,由于主觀上的重視不夠和自然環境得出侵蝕,導致了部分巖畫受到了損害;特別是在保護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方面,在初期我們發展經濟的時候,忽略了對紅色老區的保護,現在在發展紅色旅游方面上適當以保護為主,不要過多地去追求經濟效益,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各種資源協調開發,充分展示寧夏各種旅游資源。
(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