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祥娟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降低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生活幸福感。
一直以來,社會大眾對中職、中專和技校的學生(統稱“三校生”)存有一定的偏見,很多人認為“三校生”就是隨隨便便混日子,相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往往得不到家人和周圍人的關心和關注。而“三校生”也正處于青春期,是心理變化的關鍵時期,面對自身的弱點、家長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就業、升學壓力,“三校生”們可能承載著比同齡人更大的心理壓力,“三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日益增加。
在上海市某中職學校的一項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問卷中,有84.62%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是個身心健康的人,當孩子遇到心理疾病時73.85%的家長回答會及時帶孩子去專業醫療機構做進一步診斷、治療,同時也有超過80%的家長回答當孩子遇到心理疾病時會多傾聽、理解、陪伴孩子。但當孩子遇到心理問題時,只有57.14%的家長回答會及時疏導或者建議孩子做心理咨詢。結合上述數據,以及平時在學生實際工作中的很多案例說明,現在的家長普遍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可能忽略了平時對孩子的陪伴、溝通和疏導,對心理輔導與咨詢的認識也不足。當孩子開始出現問題時不夠重視,不能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疏通,只有到達一定嚴重程度才會引起重視和實施補救措施,但往往會錯過很多關鍵期。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社會的重視,更需要家庭的重視。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家庭問題上出現缺失,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降低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
2.1 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認為,成功的智力教育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即,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就可以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自己作為“父母”才是成功的。“三校”好像從來不是父母的第一選擇,當得知孩子考不上高中只能讀“三?!焙螅芏嗉议L就覺得孩子不爭氣、很失敗,這種“失敗”的標簽會有意、無意地傳遞給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影響下,很多時候孩子會潛意識地認同父母的想法,從而產生自卑、厭學心理甚至自暴自棄?;蛘叱尸F另外一個極端,如和父母逆反、對立、逃離家庭等一系列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
家長要學會轉變教育觀念,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的培養,更要關注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關心幫助他人,如何適應自然和社會、建立良好人際關系。這些都有助于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幸福奠定基礎。
2.2 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家庭氛圍主要指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所形成的氣氛,主要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相對而言,在眾多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最為重要。俗話說“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感情是否和睦也時刻感染著孩子。夫妻關系是否融洽對孩子健康成長有重大意義,良好的夫妻關系也更利于好的親子關系的建立。夫妻間應該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給孩子創造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在愛的撫慰下健康快樂成長。夫妻間有矛盾和分歧,也應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打罵。即使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夫妻離異,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要讓孩子感到雖然父母分開了,但都仍然愛著自己。在和諧的氛圍中長大,孩子也懂得愛和付出,對孩子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的建立具有積極影響。
2.3 建立對孩子合理的期望
有研究指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我國學生最大的壓力來源,家長的期望過高或者過低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對孩子期望過高,會限制他們生活中的自由,扼殺孩子的個性發展,從而導致親子關系緊張。但若對子女過于溺愛,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聽之任之,會致使孩子將來驕橫、任性、獨立性差,其缺點也會因長期得不到矯正而形成不良的習慣和性格,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要想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對其建立一個合理的期望是非常必要的。家長要認識到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學習能力只是其中一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全面認識自己的孩子,學會用積極發現的眼光去看孩子,發掘孩子的優點特質。在對孩子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給予積極的暗示,對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并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優點,發揮其長處,增強其自尊和自信。
2.4 不做“控制型”家長
《包寶寶》是由華人導演的一部動畫短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看過之后讓人印象深刻,發人深省。它主要講述了:一位年邁的華裔母親,因為兒子的成年后離家而郁郁寡歡,在一次夢境中成為了一個由包子變成的“包寶寶”的媽媽。重新成為母親的媽媽對“包寶寶”呵護備至,畫面溫馨、和睦。隨著“包寶寶”一天天長大,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媽媽卻要干涉他的興趣愛好,偷偷地聽他的電話,不能接受他的戀愛,阻止他離開家……最后,媽媽在小包子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徹底“失控了”,她一把將小包子吞進了肚子里,隨后淚流滿面,痛苦不堪。短片深刻地描繪了很多華人家庭的親子相處模式——“控制才是安全的”。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有這樣“控制型”的父母,用愛的名義“吞噬”了孩子的自由和人生。真正的父母之愛,應該是在孩子小時候給予足夠的愛、尊重和照顧,明白孩子終將要長大,在孩子長大過程中學會漸漸得體退場。有人說,幸福的家庭有一點是類似的,那就是:家里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試著信任孩子,給孩子空間和自由,不做“控制型”家長。
2.5 加強親子間的交流與有效溝通
青春期又被稱為逆反時期,是指學生在這一時期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極強,渴望彰顯自己的個性,渴望獨立。這個時期,家長如何與學生進行溝通才能有效,是很多家長比較困惑的問題。如果親子之間長久溝通不暢,會影響到孩子處理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過程,孩子各方面發展也都會受到影響。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反抗的往往不是家長說話的內容,而是家長說話時的態度,同樣的話轉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和態度,效果會截然相反。尤其是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在引導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言語內容,不能以家長的身份居高臨下,避免情緒的發泄和語言暴力。當孩子犯錯后,可以試著進行建設性的批評,即詢問:你的哪些行為是有問題的?這些問題行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做才可以改善?
家長要加強親子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孩子與家長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溝通模式,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當孩子經歷挫折時,家長要學會傾聽和陪伴,引導孩子充分表達自己,了解孩子心理狀態。試著接納、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溫暖港灣和堅強后盾。
2.6 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知識素養
在上海市某中職學校的一項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問卷中,有81.53%的家長表示在現實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會感受到壓力,61.98%的家長表示偶爾會主動給孩子講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但只有49.64%的家長表示會通過書籍、網絡、電視、學校等渠道學習心理相關知識。家長只有加強學習,多了解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提高自身知識素養,才能給孩子傳遞正確的知識。家長通過學習,還可以幫助自己調節情緒、緩解壓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水平,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另一方面也能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從而更加理解孩子的個性差異和共性,促進良好親子溝通和親子關系的建立,還能主動掌握和判斷孩子的心理變化,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恰當方式解決,將問題化解在萌芽階段,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部在2012年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需要形成教育合力,維護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狀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生活幸福感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上海市經濟管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