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艷
小學數學注重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如果教師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達到理想教學效果。根據新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知識平臺,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和促進者,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去探索、懷疑、驗證及領悟新知識,實現自我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研究的素養。
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應用數學,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然而,盡管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把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但是好多思想保守特別是年齡較大深受傳統教學方式影響的教師仍然停留在課堂講授書本知識、課后題海戰術,為考試而學習的傳統填鴨式教學中。
新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認知、辨偽、探索、驗證及最終領悟過程中,通過學習知識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及未來從事科學研究的素養。
小學數學注重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相比其他學科更抽象,如果數學教師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僅做課堂知識傳授,處于低年齡段的學生接受起來普遍比較困難,學的知識學生領悟不了,處于囫圇吞棗狀態,課下又給學生布置大量習題作業,本來學生對新知識未完全領會,做作業時就會遇到很多困難,1再加上大量習題練習,造成七八歲的學生每天完成作業到十一二點,這種方式大大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造成學生越學越累,成績還總提不上去,此種狀態長期持續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愛上學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靜下心來,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遵循新課改及素質教育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教師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重在引導,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認知、懷疑、探索及驗證,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研素養。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從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等各個方面入手,全方位體現新課改及素質教育要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2.1課堂上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參與到知識探索中
學生的認知活動,也就是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的相應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每個年齡段對應相應層次的學習內容,年級上升的同時知識體系也螺旋重復上升或者直線上升,學生新學習知識要以以前所學知識作為基礎。
所以教師在每堂課前要認真準備教案,為學生搭建新知識探索平臺,使學生通過舊知識在教師引導下能探索出新知識,總結出新觀點,達到對新知識的理解及領悟。
比如學生在學習乘法的時候,可以以加法為基礎為學生搭建新知識探索平臺,案例如下:
幼兒園小班小朋友分水果,每個小朋友分到4個圣女果,那么老師請問同學們:2個小朋友共分到幾個圣女果呢?3個小朋友共分到幾個圣女果呢?4個小朋友共分到幾個圣女果呢?……
老師繼續引導學生:“大家都上過幼兒園應該知道,幼兒園其實每個班有至少十幾個個小朋友吧,那老師現在想知道幼兒園小班一共需要多少圣女果才能保證每個小朋友都能分到4個呢?”
很多同學都會想到解決方案:“把所有小朋友分的4個圣女果都加起來”,老師在這里肯定小朋友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接著提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幼兒園小朋友比較多,那一個一個的加起來會列一個很長很長的式子,算起來也會比較費勁,大家想想能不能找個簡便的方法解決呢?”
這時,很多小朋友會絞盡腦汁、突發奇想,想出很多奇怪的解決方案,教師不能否定小朋友的突發奇想,這個過程是在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造性思維,不管學生想法多怪異,要多給學生鼓勵,說不定其中的某個學生就是未來的愛因斯坦。
在學生的解決方案都發言的差不多的時候,老師通過借鑒某個學生和乘法思路相似的回答或者適當引導:“老師這里有一個解決方案,讓大家給我評一下看看這個方法怎么樣:就是我們可以把每個學生手里的4個圣女果都放進一個袋子,我們可以先數數這樣的袋子有幾個,然后再考慮每個袋子里裝了4個圣女果,那這么多袋子能裝下多少圣女果呢”。
通過這樣的帶入,讓學生慢慢接受、領悟了乘法的簡便思想,在后續學習乘法口訣等等就會很容易接受。
2.2課后作業作為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方式要多樣化,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不能讓學生陷入題海戰術,做許多無用功的同時起不到提高成績的效果。國家教育部門對小學階段學生安排的課程內容都是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的,課程相對來說簡單、不需要通過課后大量習題練習、輔導班去補充,每天的學習內容在課堂上完全能夠消化吸收。
課后布置作業一方面可以適當留一些針對新知識點鞏固的書面作業。 另外,可豐富作業模式,比如實習作業、手工作業等,重在鍛煉學生對應用新知識的實踐創造能力。比如在課堂上學習了元、角、分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次自己買東西的實習作業,使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數學課堂所學知識,在使用中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要遵循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搭建知識平臺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在對知識的認知、懷疑、探索、驗證中愛上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研究素養,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中強村完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