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彬
課程是教育的載體,依據不同的主體和呈現方式,教育家把課程劃分為五大類,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就是其中一類。它貫穿在各級各類教育當中,或被教育者重視或被教育者忽略。過去幼兒教育者對幼兒園顯性課程做了大量的開發和研究,但對于幼兒園隱性課程的研究雖有涉獵,但都淺嘗輒止。近年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幼兒教育者開始不斷挖掘新的研究領域,幼兒園隱性課程建設的研究成為了這幾年學術界研究的新亮點。通過查閱近十年的文獻資料,筆者發現有關幼兒園隱性課程或者幼兒園潛在課程的論文僅僅有百余篇。在這百余篇文章中對于幼兒園隱形課程理論的研究占大多數,已經趨于成熟,但對于幼兒園隱性課程實際如何創建,如何化隱性為顯性的研究少之又少,就西北地區的研究來看,關于幼兒園隱性課程的實踐研究更是鳳毛麟角。這就導致了目前理論成熟,實踐缺乏現象的出現。
1.1 幼兒園隱性課程的概念
隱性課程顧名思義就是潛在的,未在教學計劃中出現的課程。學術界對于幼兒園隱性課程的界定紛繁復雜,概括起來講,所謂的幼兒園隱性課程是指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通過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途徑,對幼兒的情感、意志、態度、動機、價值觀等發生影響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1.2 物質空間資源
幼兒園隱性課程的物質空間資源主要包括:校園硬件環境設置。具體是指班級室內空間、墻面、區角、走廊、幼兒園大廳、休息室等公共空間;
2.1 良好的物質空間資源設置能影響幼兒的全面發展。
過往研究指出,幼兒園環境創設和布置在日常教學中的作用已經上升到了不容忽視的地位,是幼兒園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孩子一個空問,讓他自己去觀察、去創造、去討論、去解決、去探索、去競爭,可有效地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通過創設物質空間資源,幼兒能夠有效地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驗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知識網絡。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直接經驗轉化也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獲取,兩者是相互配合的,物質空間資源的開發就是二者結合起來的一個過程。如:在“秋天”這一主題布置中中,只要幼兒園將某一空間布置成累累碩果,金黃色的樹葉,一望無際的藍天白云,幼兒看見這幅畫面時,結合自己過往對秋天的認知,無需教師或者家長做過多的解釋,幼兒就能掌握“秋天”的含義。
(2)通過物質空間資源的創設,幼兒感知美和表達美的能力可以得到升華。
美本身具有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特點,不同的人對美的認知不盡相同,幼兒一般通過感知,互動,操作等方式體驗美,表達美。而物質空間的創設過程就是一個互動,操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對比,協商可以在活動中感知美,進而表達美。
2.2 物質空間資源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
課堂教學是受教育者獲取知識,培養認知的主要途徑,但是它在培養學生情感,技能等方面有著自身不可否認的缺點。物質空間資源作為一種隱性的具有潛移默化作用的教育資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課堂教學的缺陷。
(1)通過物質空間資源的建設,全體兒童都能夠參與其中,這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生活的主動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深動形象的表達了環境在幼兒成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環境創造和對已有環境的利用,可以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通過創建墻面和區角,全體幼兒可以參與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培養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主動性。
(2)通過物質空間資源的建設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性。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創設什么樣的空間環境,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想法,遵循孩子內心的想法,通過對個人想法的自由表達,幼兒的創造性和空間想象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幼兒園物質空間資源的創建就是兒童發揮自由想象的主要場所。每個幼兒園都應該有一面涂鴉墻,讓幼兒放飛想象。
因此,新時代的幼兒教師應將幼兒園物質空間建設放在與日常教學活動相同的高度,不斷探索研究,力爭是幼兒園的每一面墻,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個圖畫都成為一張會說話的嘴。
3.1 墻面設計力爭做到精心設計
首先,在幼兒園物質空間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園方應精心設計,力爭使每一面墻都能“說話”,不浪費任何一存空間。例如:每年秋季迎接小班同學時,幼兒園應該要設計一面關于熟悉新環境新朋友的主題墻飾,因為剛步入幼兒園的小朋友,對即將面對的環境既好奇又恐懼,家長教師的說教可能達不到理想的結果。面對這樣的心里特征幼兒教師就需要在主題墻設計上挖空心思,凸顯“如何交朋友,如何面對陌生環境” 的相關內容。通過教師家長耳提面命的說教加上主題墻飾潛移默化的影響,新入園小朋友應該能夠快速融入集體,喜歡上幼兒園。
3.2 鼓勵幼兒們動手參與主題墻飾
陳鶴琴先生說過:“環境的布置要通過兒童的大腦和雙手。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所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更加愛護。”幼兒是墻飾創設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同時,又要注意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有的放矢,給每個幼兒一個平等參與的機會。例如,在“尊老愛幼”主題墻的創造中,幼兒教師應該將所有的主動權下放給孩子,因為每個幼兒對這個主題都已有了自己的認知,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幼兒,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設計背景,去闡述內容。同時,教師要敏銳的觀察每個幼兒的能力大小,根據能力的大小分配不同的工作。比如讓色彩敏感的幼兒設計墻面背景,語言表達準確的幼兒闡述畫面內容。通過幼兒的通力合作最終形成一面尊老愛幼,熱愛家庭的主題墻。
3.3 主題墻飾要常變常新
主題墻記錄著幼兒們活動的足跡,長期不變的主題墻會限制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幼兒園應根據不同學齡,不同節日不斷變化主題墻飾,使幼兒時常感受到幼兒園是一個能夠激發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場所。例如,秋天到了之后幼兒園應該設計有關秋天主題的墻面,母親節到了之后,幼兒園應該設計有關“愛爸爸愛媽媽”的主題墻。對于每一不同而主題,在更換時教師可以通過照片或者影像的形式將他們保存,以備幼兒記錄他們的成長足跡。
總之,我們要把幼兒園的墻飾建設和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以及課程體系建設結合起來,精心設計主題墻飾,引導幼兒們去參與和感受,去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教育幼兒,促進幼兒們更好地成長。
3.4 區角活動設計要突出創造性和操作性
豐富多彩的區角活動有利于幼兒個體充分發展,在區角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自選活動。
(1)區角設置應該特色鮮明
由于區角活動多數是自選活動,所以應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特點加以設置,突出自己鮮明的特色。例如:根據大中小班同學的認知特點,各區角分別設置不同形象的卡通人物。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到區角與空間位置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例如:角色區不宜與操作區相鄰而置,因為動靜反差太大,操作區會受到影響。
(2)材料投放要有可操作性,要有難度上的區分。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興趣與能力提供材料,例如:科學發現區里,鐵塊與木塊的重量形成對比,直觀形象,適宜小班幼兒;在大班里,為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訓練手部小肌肉動作而創設的“繡囡囡”,就應為其準備相匹配的撐子,以利于幼兒左手拿布,右手拿針,進行一針上,一針下的刺繡活動。否則,此活動便無法進行,使之行同虛設,失去了創設這一區角的意義。
總之,力求使不同的區角從不同的側面促進幼兒的發展。這是我們進行區角創建的首要目的。
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批號:BY[2019]G007號。
(作者單位:會寧縣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