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思媚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由于小學生身體激素水平的原因,小學生一般喜歡四處活動,總是對未知世界充滿非常強烈的好奇心,也因此顯得做事不夠專一,無法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這對老師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為保證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平衡好“嚴”和“愛”兩者關系,以切實幫助小學生健康成長。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過渡時期,此時的他們剛剛告別幼兒園的自由,轉入全日制的“束縛”階段,先前過于自由的他們,剛剛踏入小學的校門難免會感到不適應。實踐表明,德育教育能夠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在幫助他們形成正確三觀的基礎上,以人文關懷為指導,幫助同學渡過不適應階段。但是這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挑戰,自古以來,“恨鐵不成鋼”這句話經常用來形容老師對學生的愛,從一方面來講,人民教師希望將自己腦中的知識以及良好習慣等傳授給同學,竭盡自己所能給他們提供生活以及學習上的幫助;另一方面,很多本來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對待學習的態度較為懶散,老師為此感到十分失望。由此可見,改變這種現象的最佳方式是將嚴格以及愛護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
一般而言,“嚴”的含義是嚴格以及嚴厲,即對人的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先的要求可使用科學的懲罰手段對其作出懲罰。小學德育工作之中融入“嚴”的身影,可有效增強德育工作的權威性,當同學出現問題之時,教師輔助以必要的懲罰措施,不僅能夠讓學生及時意識到錯誤,還能夠讓其及時糾正。然而在不少家長和老師看來,頑皮是小學生的主要特點,好動是能夠接受的,所以可任其自由發展,這種思想是非常片面的。盡管小學生天性活潑,比較喜歡四處走動,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但是既然成為小學生的一員,他們就應當遵守學校規定以及紀律,積極完成教師安排的德育任務,服從老師安排,由此可見,“嚴”在德育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愛”含義為愛護以及愛惜,如果過度愛護,就可能出現溺愛的情況。小學階段的同學由于年齡比較小,在學校學習之時,老師不僅要教會他們學習方面的知識,還要對他們的生活給予幫助,用人文關懷感化學生,對學生噓寒問暖,盡自己最大努力教會學生如何處理生活問題,告訴他們生活常識,在德育工作中,用“愛”的實際行為感化所有同學。
2.1 “嚴”“愛”并重的德育心理發展指導
從認知角度來看,小學階段的同學沒有完善的認知體系,沒有較強的感知能力,看待問題比較片面,不能明確事物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他們在好奇心的指導下,進行無意識性的認知。因此,小學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之時,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心理特點出發,對學生進行足夠的教育,在實際具體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育者應當樹立嚴厲的形象,在做到氣場全開的同時,對學生給予人文關懷,讓學生對教育者肅然起敬的基礎上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深深的愛。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慢慢接受以及認可德育工作者的教學內容。其次,小學生模仿性比較強,他們習慣性的模仿老師的言行舉止,所以老師要無時無刻的關注自身行為,不可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到教學之中,以免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2.2 從學生實際現狀出發,在德育教育中做到嚴格的關愛
進入新時代,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能會遇到學生提出的疑問,像“明明現在我們不缺這些東西,為何這么節約”等,加上學生受到網絡鋪張浪費、豪華奢侈等不良信息的影響,甚至有一部分學生覺得扶危救困等良好美德在當今社會是不成立的。為改變這一現狀,小學老師在進行德育教學中要積極融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傳統,引導學生明確勤儉節約等是中國祖先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不斷積淀的優良品德。除此以外,在觀察小學生實際行為狀況中,我們能夠發現同學們擁有比較強的模仿力,當他們看到不良行為之時,在自身好奇心的影響下,往往會做出相應的模仿行為。比如,有些身材高壯的學生往往喜歡在班級里面“稱霸”,妄圖獲得班級的主權,調查研究發現,這些喜歡“稱霸”的同學大部分都受到原生家庭以及電視劇的影響;還有很多家中富足的學生,由于從小被奉為“掌上明珠”,過著小公主以及小王子的生活,逐漸形成嬌慣以及自私的性格特點。改變這種不良性格的主要途徑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德育教育,通過教師的威嚴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給予懲罰,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師還要熱情的關懷學生,不可以讓同學將懲罰僅僅當作懲罰,而應當讓學生將懲罰視為改正自己不良行為的一種方式,只有對學生進行“嚴”與“愛”的教育,才能夠讓他們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幫助他們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為今后成長奠定基礎。
2.3 提高德育工作人員的品質修養,形成師生互動的民主化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技術發展速度飛快,新思路以及新觀念不斷涌現,很多信息由于從未出現過,不僅學生對其毫無所知,就連老師也不一定清楚。在這種背景下,老師應當跟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及時更新自身知識結構,不斷學習新知識。對自己、對學生都要充滿自信,教師應當認可小學生們本身的認識以及分辨能力,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處理問題,并和學生主動溝通,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雙方共同學習,一起進步,做到教學相長。另外,學生要樹立足夠的獨立意識,逐漸擺脫對長輩等人的依賴,學會自己處理問題,積極學習道德知識,只有讓學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他們才能有意識的完善自我,改正不足,由此可見,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成效,需要老師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2.4 注重德育實踐化,讓德育方法更加人性化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與動力的強弱有關,同樣道德品質在形成過程中需要足夠的動力,而這些動力的來源是學習者內心的需要,產生需要的途徑多種多樣,最主要的途徑是社會生活實踐。倘若需要與現實生活相脫離,那么道德需要就會逐漸枯竭。另外,教師的德育工作不應當局限在幫助小學生增強道德認識上,還應當讓小學生在正確的道德認識之下,付諸行動,只有這樣,道德教育才算成功。因此,學校在開展相應道德教育之時,應當把同學們的道德行為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讓課堂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研究最新德育模式,加大學生活動范圍,拓寬學生視野,比如:開展走進養老院、服務老人的活動等。雖然學生在走入社會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但是這是鍛煉學生使用各種方法獨立自主的與困難斗爭到底,迎難而上,體會老人的辛酸苦楚,明確孝敬老人的必要性的最佳機會,可起到磨煉學生意志的良好效果。
2.5 關注行為培養,激勵評價成長
總體來看,小學德育工作的目標比較簡單,即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比如尊老愛幼以及互幫互助等,由于這些行為很難以量化的方式對其進行評價,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老師要格外注意同學們的日常行為規范,觀察他們的行為培養情況,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行為評價。所謂行為評價,也就是對同學們的道德行為給予適當評價,良好的評價能夠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效果。另外,在德育教育中,老師不能只使用批評的方式,雖然這樣能夠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會極大程度的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教師進行德育工作的正確方式是使用委婉分析以及表揚等等方式激勵學生,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既要指出學生的不足,也要指出學生的優點,對于缺點,老師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在批評之時,應當注重口氣,盡量用商量的口吻,以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對于優點,教師可適當增加鼓勵力度。
由此可見,小學生處于人生的特殊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倘若德育工作在此階段能夠順利進行,那么必將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對于老師而言,最好的教學方式是把自己表面的“嚴”與內心深處的“愛”全部展示給學生。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太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