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狀態是教師始終關注的重要方面,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的錯誤思維,全面分析錯誤根源,對癥解決學生的錯誤思想,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很大的作用。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來談談學生的錯誤性思維。
細心讀題,抓住題干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而往往一些學生讀題浮于表象,一眼帶過,只觀整體,忽略細節,會做的題,常常出錯。
案例一: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知識簡單,學生也學得比較好,作業中有這樣一題,我家有菜地800平方米,我準備用2/5種西紅柿,剩下的按2:1的面積比種黃瓜和茄子 ,三種蔬菜的面積分別是多少?
部分學生的解法:西紅柿:800×2/5=320(平方米) 黃瓜800×2/5=320(平方米) 茄子800×1/5=160(平方米)
我問:“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是什么?”學生解釋說:“這塊800平方米的地分成了三份,西紅柿2份,黃瓜2份,茄子1份,共5份。”我故作驚訝,這位學生也驚訝地看著我,“我沒錯呀!”此時聽見數學課代表“嗤嗤”的笑聲,“800平方米的2/5種西紅柿,剩下的才按2:1進行分配,應該先用(800-800×2/5)算出剩下的面積。學生此刻恍然大悟,“這么簡單,我讀題太大意了。”于是我順勢問道:“今后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減少幼稚的錯誤呢?”“應該認真讀題”,“要多讀幾遍”,“學會分析關鍵條件”。學生的感悟可真不少。
多數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的不錯,可往往粗心大意,出現錯誤較多,對此,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培養孩子認真仔細的習慣,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逐漸讓孩子的浮躁變得沉穩。學生的錯誤也會逐漸減少。
在教學解決問題時,我們往往會把各類題型進行分類整理、歸納,為學生構建出一定的解題模式,再通過大量的訓練來加強對知識的記憶,這種方法能有效的促進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地作用。但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學生只記住了結論,生搬硬套,也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
案例二:六年級上冊教學分數乘除法復合應用題,以往我是通過對比練習引導歸納出這兩種類型的解題模式,不斷訓練重復講解,單位“1”已知,用乘法,單位“1”未知用除法,看似學生學得不錯。可過一段時間再遇到此類型的題,學生的錯誤率很高,到第二學期學生對這類題忘得離譜。分析原因,教學中我過分強調尋找單位“1”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學生對分數乘法、除法意義的深度理解,學生只記住了結論,對題目的稍加變式,便束手無策。在這次教學此類題型時,我從分數乘、除法意義的深入理解入手,幫助學生如何分析尋找相等的數量關系,是用乘法的意義、還是除法的意義來解決,在討論學習中讓學生不斷感悟這類知識蘊含的數學知識。經過測試這樣的題,甲數是4/5,是乙數的3/4,乙數是( ?),丙數是乙數的3/10,丙數是(? ),以往做全對不到一半,如今全對的占了一半多。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讓學生理解數學定義的本質,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在此基礎上傳授一些技巧和方法,方可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
數學概念的理解是學好數學、運用數學的重點之一,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度理解,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而死記數學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
案例三:我對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這樣兩道題的測試
(1)10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長多少米?
(2)10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長的幾分之幾?每段長多少米?
第(1)題的準確率可達100%,第(2)題的準確率為53%,而完全能理解的學生為38%,還有約10%的學生說不出解法。
用三年級的知識水平來解釋,這兩道題都是除法的第二種分法“平均分”10÷5=2(米)10÷7=10/7(米)只不過是結果的表現形式不同,一個是整數,一個是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感知的提升,之所以第(2)題出錯多,是因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僅限于結果是整數。用六年級的知識水平來解釋第(2)題,把10米長的繩子看成單位“1”,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一份是全長的1/7,這一份的長度是10米的1/7,即10×1/7=10/7(米)。這一道題中涵蓋了分子、分母、分數、及分數乘法四個概念。分數知識的學習在整個小學乃至初中等都占有重要作用,而我缺乏對分數上位數學知識的把握,致使學生缺乏對分數知識的深度理解。
教師的認識有多高,學生的發展就有多遠。所以我們在教某個內容時,要把它的體系、以及這部分內容在整個小學、初中甚至高中數學中的地位弄清楚,從高處把握,引導學生從最低起點處,從下往上攀升,一直到達高處。抓住數學內涵,激活學生思維。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學科,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學數學的悟性,但我們應該善于預知、發現學生的錯誤性思維,分析、解決學生的錯誤所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一般的學生有進步,讓差下的學生不要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69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