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具金
【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純西醫、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診的10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參與實驗觀察,并按隨機數表法劃分為兩組,Ⅰ組(n=50)接受純西醫用藥,Ⅱ組(n=50)接受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分析評估兩組的用藥情況。結果:與Ⅰ組比較,Ⅱ組患者在臨床藥效的優化方面更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在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上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Ⅱ組在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上較Ⅰ組顯著改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有顯著的藥效,且可減輕關節壓痛程度、縮短晨僵時間,值得推薦。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炎;純西醫;中西醫結合方案;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引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病癥,患者臨床往往伴有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關節外器官受累,倘若處理不當,會引發功能喪失、關節畸形等嚴重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主要是以西藥治療方案為主,具體藥物包括激素、抗炎藥、生物藥劑以及抗風濕藥,然而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缺乏特效藥,西藥治療僅僅發揮緩解炎癥、改善疼痛以及減緩關節破壞的作用,整體療效并不理想。針對上述情況,本研究全面分析中藥烏頭湯聯合甲氨蝶呤、塞來昔布的臨床效果,旨在希望通過本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系統診療的10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依據,且已排除伴嚴重內外科疾病、精神異常等病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齡36~75歲,平均(60.3±4.5)歲;按隨機數表法劃分患者至兩組(50例/組),組間基線數據(包括性別、年齡等)采取統計軟件分析P>0.05,可做對比實驗。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于餐后30min口服美洛昔康片(國藥準字H20020217)7.5mg,每日2次,治療1個月。試驗組加用針灸結合中藥熏蒸法治療。①針灸:取穴合谷、外關、陽溪、腕骨、陽池、曲池、少海、肩髎、肩髃、肩貞、肩前、足三里、內外膝眼、陽陵泉、膝陽關、昆侖、照海、解溪、丘墟[3]。常規消毒皮膚,選用毫針(40mm×50mm)進行針刺,行捻轉提插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1日1次。②中藥熏蒸:用HXZ-lll醫用智能中藥熏蒸儀做露頭式熏蒸,藥用伸筋草30g,紫草30g,黃連15g,薄荷15g,梔子20g,紅花10g。水煎,溫度42℃熏蒸,每天1次,1次20min,10次為一治療周期,共治療3個周期。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對臨床藥效的影響
與Ⅰ組比較,Ⅱ組患者在臨床藥效的優化方面更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對晨僵時間及關節壓痛指數的影響
治療前,兩組在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上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Ⅱ組在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上較Ⅰ組顯著改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RA的病理變化為免疫細胞活化、炎性介質產生,引起滑膜炎癥及增生,并累及軟骨。治療目的是減輕關節炎性增生,控制病情,改善關節運動功能,緩解癥狀。西藥甲氨蝶呤是治療RA的首選藥物,以甲氨蝶呤為基礎的聯合用藥方案治療RA取得不錯的臨床效果。甲氨蝶呤是葉酸還原酶抑制劑,通過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而抑制嘌呤合成,最終抑制DNA的合成;還可減少中性細胞的趨化,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起到抗炎作用。來氟米特是免疫抑制劑,屬于異噁唑類衍生物,通過抑制二氫乳清酸合成酶的活性而抑制嘧啶的合成,從而抑制T細胞的增殖,還能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減少T細胞的增殖,從而抑制免疫功能。此外,其還可抑制NF-κB的活化和基因的表達,抑制細胞因子的表達,起到抗炎作用。來氟米特聯合甲氨蝶呤治療RA可緩解患者的癥狀體征,改善關節功能,但長期使用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瀉、頭暈、肝功能損傷、皮疹等。RA屬于中醫的“痹證”、“頑痹”范疇,外感風寒濕邪是痹證的常見病因。外因是風寒濕侵襲,內因是素體陽虛、衛外不固、正氣虛衰,易被他邪侵襲,外邪入絡,留滯于關節筋骨,痹阻經絡氣血,不通則痛。治療以除濕散寒、祛風止痛為主。本文研究組使用的薏苡仁湯加味,各組方作用如下:薏苡仁可健脾除濕,當歸可活血止痛、補血調血,防風可散風解表、祛濕止痛,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蒼術可燥濕健脾、散寒解表,獨活、麻黃、羌活可散寒解表、祛風濕,桂枝可散寒解表、祛風濕、溫通血脈,甘草調和諸藥。上述藥物共同起到燥濕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薏苡仁、獨活、羌活有抗炎鎮痛的功效;防風的抗炎作用顯著,且可不依賴腎上腺,抑制5-羥色胺的產生;麻黃有免疫抑制作用。薏苡仁湯加味聯合來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療RA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中醫癥狀體征總分及ESR、CRP、RF的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1.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薏苡仁湯加味較安全。
綜上所述,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在提升臨床療效的同時并不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姜宜惠,王玉喜.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5):101-102.
劉辛亥.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3):73-74.
余慧,蔣艷珍,尚文昌.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性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2016,38(2):217-221.
趙德貴.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3):132-133.
張麗,趙銳,周錦.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藥,2016,8(b6):2157-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