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庫管理處,黑龍江 海倫 152300)
突發性。水庫突發環境安全事件通常是由一些客觀因素引起,這種環境因素較為隱蔽,在初次發生時,通常不會造成較大影響,但隨著“量”不斷積累,最終發展為“質變”,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爆發。由于無法準確預測這種突發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爆發方式等,所以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也無法準確估量。
區域性。通常情況下,水庫突發環境安全事件一般會集中在某一個區域內,并對一定區域(流域)內的公民飲水帶來一定的危害。與流域相比,水庫突發環境事件影響的區域更小,危害面也比較窄。在處理突發環境事件時,水庫作為一種局部區域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需要進行應急處理的狀況也相對簡單,所以更加容易發揮出協同組織作用,盡可能將危害影響降至最低[1]。
可控性。水庫突發環境安全事件發生后,通常在時間方面具有可持續性,且這種事件帶來的影響力會先逐漸擴大,在到達峰值后,危害影響會逐漸消退。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對事件風險影響進行事前預判評估,從而及時預知突發環境事件潛在風險,以此為依據,做好水庫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并制定完善的應急監測管理體系。在影響尚未達到峰值前,通過應急處理將其壓至最低,有效保護公眾飲水用水安全。
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將保護公眾飲水用水安全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水庫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要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應急措施,針對受災群眾做好全面的援助,盡可能將不安全飲用水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應加強對參與應急處置人員生命安全的保障。在應急保障環節,要將受災群眾的生活保障放在首位,降低水庫環境安全事件對其生活帶來的影響。
以預防為主,應急處置為輔。水庫應急體系建設的核心目的不在于“救治”,而在于“預防”,需要遵循預防為主,應急處置為輔原則,進行水庫應急監測體系的設定。將預防和救援工作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水庫應急監測體系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在進行應急預案編制時,需要對水源地保護區內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進行全面識別,圍繞突發環境事件,做好合理分析,并設置好針對性的響應處置程序。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針對水庫保護區內突發環境事件進行實時監測,盡可能在事件爆發前,發現端倪,從而采取應急措施,將危害降至最低[2]。
統一指揮,分級負責。應結合實際,以目標為導向,做好應急管理組織的建立,并構建一個完善的應急管理指揮體系,確保相應應急處置措施能夠有條不紊的落實,避免在實施中出現多頭分工、權責不清問題。建立應急管理體系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責任的層層分解,做好責任人與責任單位的合理劃分。應急指揮體系中,需要統一服從指揮領導的工作安排,并進一步明確不同級別領導的權力、責任、義務等。針對水庫具體責任單位,需要在第一時間落實相關應急管理與處置工作主體責任,同時,責任單位應遵循“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應急工作開展原則,確保責任能夠在單位內部做到層層細分,層層落實。此外,在責任劃分時,需要強調“失職追責”,有效提升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更好地推動相應責任措施能夠全面落實到位。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應急組織機構。由水庫市級湖長單位組織機構總指揮,由水庫所在地縣領導及水庫管理公司負責人擔任副總指揮,指揮部成員則由環保局、水務局、農業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共同負責,負責協調水庫日常應急管理與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的應急處置工作開展。
其次,建立現場應急指揮部。由應急組織指揮機構中的各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不同部門需要承擔不同的職責,如水務局負責搭建臨時水利工程,盡可能攔截更多的污染物,并對污染水源進行降污處理,做好調水工作,保證居民供水。農業局負責協助調查部門,做好污染源頭調查,查看突發環境事件是否因農業面源污染、水產養殖污染所導致。應急指揮部機構需要設置在水庫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地,便于現場應急指揮部在獲得應急組織指揮機構發布的應急指令后,能夠第一時間做出響應,同時相關的處置結果也能夠在第一時間上報。該機構主要負責環境安全事件現場指揮工作,并在現場做好任務分配及人員協調管理,以有效推動相關應急措施的實施[3]。
最后,應建立完善水庫環境安全事件現場應急工作組。相關工作組有應急供水保障組、應急監測組、現場協調組等,不同小組由不同部門成員組成,并在現場負責不同的工作。如應急供水保障組由水務局、環保局等部門成員組成,主要任務是制定應急供水保障方案,并啟用備用水源,確保居民能夠正常飲水。應急監測小組由氣象局、水務局衛計局等部門人員組成,主要負責進行突發環境事件監測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指導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內各單位減少或停止污染物排放,并在應急處置期間,做好水庫水源地周邊地區的氣象監測。在各小組共同努力下,保證相關應急措施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
一是要做好應急預防責任清單的構建。明確不同部門預防職責,做好應急隊伍成員的培訓,以便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響應。二是要做好水庫水源地常規的水質監測工作。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由當地的水務局、水庫管理局、衛計局等部門負責水庫水質監測站的建立,并組織水質監測人員進行水質監測。水質監測內容包括 COD、重金屬、總氮、總磷等,實時掌握水庫水質的最新情況,從而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降低安全事件爆發概率。三是做好水庫水源地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包括農業污染、生物污水污染與交通穿越污染三方面。設置好水污染預警等級,通常特別重大水庫環境污染設置為Ⅰ級紅色預警,重大水庫環境污染設置為Ⅱ級橙色預警,較大水庫環境污染事件設置為Ⅲ級黃色預警,一般水庫環境污染事件為Ⅳ級藍色預警。
一是做好水庫安全事件應急監測工作,通過建設水庫應急預警監測站,引入GPS技術、GIS無線通信技術等,能夠在應急預警啟動后迅速做出響應,實現對水源地環境質量及污染源的全面監控,掌握第一手資料。相關監測內容包括溶解氧、電導率、總硬度、濁度、重金屬物質、總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等。二是要及時排查污染源頭,做好污染源的合理處置。在完成污染源排查并確定后,針對不同污染源,采用針對性措施,如對于一些固定污染源,需要迅速采用及時關閉、圍堵等方式,迅速切斷與水庫水源的連接。針對交通事故產生的污染源,需要啟動路面系統的導流槽、應急池等,做好污染物的集中處理收集。若是非點源水污染,需要及時清理污染物。針對已經造成的水體污染,需要切斷與水庫水體的連接,從而有效保障水庫污染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為降低環境安全事件的概率,需要建立水庫監測體系。除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庫應急組織體系外,還應做好水庫環境安全預防與各種預警處置的落實,充分發揮監測體系的作用效果,有效保護居民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