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婷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廣東 茂名 525000)
生態課堂是基于教育生態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育追求,客觀理解生態課堂的意涵對后續研究其特征及建構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從詞性上解析,生態課堂并非“生態”和“課堂”兩個詞語的簡單組合或機械疊加,“課堂”是主語,作為主題詞,“生態”是修飾語,當作修飾限定詞,即含“生態化、生活化”之意。由此,可將生態課堂視為“生態化(生活化)課堂”,是指在生態樣式中的課堂或是達到了生態樣式的課堂[1]。
從核心理念分析,該課堂倡導尊重、喚醒和激勵生命。其一,尊重之意。杜威認為尊重的欲望是人類天性最深刻的沖動[2]。尊重是個體基本的精神需求,延伸至教學,可將其理解為師者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進行平等互通的雙向需求。其二,喚醒之力。蘇格拉底曾說教育的智慧在于喚醒。換言之,教師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機,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感召其靈魂,點燃其希望,激發其潛能,使學生拾獲幸福的種子,播撒在靈魂中生根發芽。其三,激勵生命之重。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3],即運用應用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管理學理論來激發學生的內驅動力,使學生從“被成長”的意識環境中產生“生命自覺感”。人們常把這種生命自覺感比作草根精神、磐石精神、駱駝精神,等等,以磨練意志,激勵學生成人成才、成就自我、奉獻家國。基于上述梳理,生態課堂即是從生態學的視角來審視課堂,賦予教學藝術和魅力,調整課程理念、師生關系和范式模型的樣態,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并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努力適應主體的個性發展需求,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真正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合二為一的課堂。
在班集體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發展的個體,教師亦然。每位學生都在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相互尊重與公平競爭并行的班級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而努力,從而使集體的發展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最終共同匯聚成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班級,呈現出活潑化、創造化、預見化的特點。
在“生態型課堂”的“多樣性”視野里,基于學生生態主體建構生成的課堂生態情境原則把學生比作成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山峰,他們之間所形成的差異恰好呈現出錯落有致的美感,共同演繹著層巒疊嶂的壯觀。
處理好教材目標的整合、教學方法的整合是實現生態課堂教育的重要一環。整合性要求必須努力將教師資源、學生資源、教材資源、信息技術濟源等匯聚在一起,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創造性整合,為學生建構起新教材體系。生態課堂教育正是整合性學習的課堂。
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長遠性,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可持續發展思想滲入到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方式中,促進學校提高辦學質量,達到高水平可持續發展。
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的讓其在精神層次或物質層次中獲得的滿足感,是通過辛勤勞動所得來的長久、快樂、和諧的人生狀態。幸福性主要映射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身的幸福感,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幸福的環境里成長,熱愛課堂,享受課堂。二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幸福感指數,促進教師生態個體的專業成長。生態課堂契合生態學基本規律,以生態哲學為理論基石,進而打造出能夠充分發揮師生潛能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生態型環境。
生態學視域下的課堂猶如“生態場”,是實現教學理想的特定物理場所。調整確定適宜的班級規模和打造開放自由的教室空間格局也是教學生態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改良課堂生態場域,精簡編班人數,創造個性化微格教室,體現教學生命活力。國際間的文化差異和教育理念使得各國的課堂場域有所區別,如美國實行小班教學制,一般規定每班人數為18人左右。而我國的小班教學普及主要集中在部分經濟發達城市的市區,人數一般確定在20~30之間。就學生的座位編排問題而言,可借鑒其他國家的扇形、環形、方形、馬蹄形等多種格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
第一,教學難度的把控。贊科夫曾提出“高難度教學”原則,認為教學應該具有一定的難度,課堂教學內容和問題配置應具有一定的難度系數,由此而產生的思維轉換和突破才能顯示出價值。基于此,備課階段需設定難易結合的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當難度系數過高時,需要設計過渡環節,以降低難度系數,轉化外部知識為內部認知,幫助學生尋找新舊知識間的聯結點,順利進行認知建構。
第二,教學密度的把握。教學密度是指規定單位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的飽和度或容量度。因此,教師要合理統籌教學進程,一堂課的教學主題不宜超過兩個,并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動態變化,在新舊知識的轉化和遷移方面要根據授課對象的差異進行適度調節。同時,要做到“張弛有度,疏密有間”,應根據學習者對信息加工的快慢和時間分配來調控課堂節奏。
第一,積極引用。終身學習已是時代發展潮流,教師作為先行者和引路人需要走在時代浪潮的前列,拓寬國際視野,汲取國際先進文化和教育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呈現書本知識,賦予課堂教學直觀性、生活性、情境性和靈活性。
第二,科學使用。信息化技術為教學服務已成為一種新時尚,是對教學手段的恰當補充,可以發揮出傳統教學工具不能與之相媲美的優越性。然而,課堂教學的主角仍是師生,其真正魅力仍存在于師生之間達成相得益彰的內在匹配。技術為教學服務,輔佐教學展開,技術手段也只能作為課堂教學的調味劑,而非核心原料。
第一,關注教學內容系統性。教學內容系統性是生態課堂教學的關鍵控制點。具備良好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不僅要善于鉆研教材,對教材有系統、深刻地認識,還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帶領學生走入教材,走進課堂,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及時調整原有知識結構。
第二,詮釋教學內容常態性。教育內容源于生活又回歸應用于生活,日常生活既是教育教學的著力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教學與生活對話是生態和諧課堂的基本前提,教學內容需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教師要對教材文本進行重新建構和詮釋,引導學生在立體的教材文本中體會知識的多功能性,將學生的視野擴展到自然生活中,把教材變成連接課堂與現實生活的紐帶,引發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方式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