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桐
(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哈爾濱 150025)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以大學生成長為主線,依托心理學知識,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引導、矯正,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課程。互聯平臺與移動終端、無線網絡等現代技術的普及,一方面,使得高校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可以有效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為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教師能夠全面、動態地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網絡世界傳播的不良信息也對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在沖擊,需要高校加強心理引導,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互聯網平臺的范圍大、維度多等特點,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方式。網絡信息平臺的復雜性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及價值觀念還沒有完全定型,對信息的辨別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偏激、片面、不良信息的影響,如拜金主義、盲目從眾等,有時甚至出現了違背道德原則的言論傾向,在網絡平臺發表消極言論,失信、違規現象較為嚴重。
高校開展心理課程的主要教育主體是學生,為此,在進行心理教育活動時,應依照網絡環境下學生差異的心理發展訴求,制訂針對性、專業化的心理引導教育規劃。然而在實踐工作中,由于高校對心理教育的重視度不高、心理咨詢部門徒有形式、教育模式滯后等問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達不到預期。與此同時,由于心理健康引導更注重矯正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使得部分學生即使存在心理壓力,也會由于懼怕他人異樣的眼光,選擇逃避和忽視。高校開設的心理咨詢部門更注重形式與結果,教學實效性不強,學生參與度不高,進一步影響了高校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
承擔學生心理教育職責的教育團隊不僅需要具備現代心理教育觀念,熟練掌握專業心理引導技能,同時,還應對網絡平臺有一定的了解,積極主動探究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提供更專業化的指導。現階段,高校在心理教育教師團隊的建設方面存在著投入不足、關注度不夠的問題,導致教師團隊的結構設置不合理,專業教師的數量不多、信息素養不高、對現代心理教育理念認識不深刻,嚴重阻礙了心理教育目標的落實。在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非專業教師的比例較高,在專業培訓方面參與度不高、學習途徑受限等現象突出。由于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良莠不齊,教育理念較為陳舊和僵化,缺乏專業技術和經驗,洞察力不強,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學生很難產生信賴感,參與心理活動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移動終端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使用,無線網絡鋪設范圍的擴大與多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增強了網絡資源的整合力度,使信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傳播。學生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可以在網絡上自由發表言論。這種信息傳播形式的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心理教育的難度。針對該種情況,高校應加強心理教育工作團隊的專業化建設。首先,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現代心理知識的專業培訓工作,提升教師的洞察力,適應復雜的信息環境,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心理指導。其次,教師應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探索新時期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以人本原則為核心,提供人文關懷。最后,教師應靈活運用互聯網平臺,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從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發展需求出發,利用微信、微博、QQ等媒體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定期向學生推送具備教育價值、正能量的文章和視頻,轉變教育思想,建立實時、有效的溝通機制。
為更好地落實心理教育管理目標,高校不僅要推進心理教育課程的創新改革,提升健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還應合理利用線上教育平臺,對心理教育資源進行高效整合,加強線上教育與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傳統心理教育更注重面對面的交流,通過觀察學生的情感表現、心理狀態等進行疏導,溝通更具實效性。與此相應的,由于傳統心理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局限性,學生往往害怕受到外界議論,整體參與度不高。而線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生與教師在網絡空間進行交流,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此外,由于網絡的隱匿性特點,學生避免了直面教師的尷尬,可以及時反饋問題。在實踐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堅持以傳統課堂教育為主,以互聯網為依托,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網絡時代,高校在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網絡陣地的建設,通過信息化平臺,對高校輿情進行動態、全面管控,在保證學生思想、心理發展自由化、個性化的同時,對網絡平臺信息進行甄別,控制不良信息的傳播渠道,通過針對性的教育引導,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與發展夯實基礎。互聯網平臺的管理對象具有匿名性、沖突性的特征,學生在線上與線下的思想表現存在差異,在平臺的感知容易被放大,言論表現更多樣化。為此,高校應合理利用網絡平臺的應用特征,深入研究互聯網技術特征。一方面,應建立更靈活、覆蓋全面的平臺監督機制,對高校相關論壇、公眾號、服務號、QQ群等信息集散地進行監管,對異常言論、狀況等進行反饋、處理,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的心理壓力、異常與障礙等進行疏導。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網絡陣地的輿情控制工作,規范控制流程。通過輿情、調查、收集、分析、研判、報送和處置,及時掌握網上動態,及早發現潛在矛盾和隱患,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從源頭對不良信息、思想的傳播進行控制,打造更和諧、積極的網絡文化環境,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正面引導,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
高校應對學生的心理狀況與思想狀態進行積極引導,在全面了解網絡平臺應用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上,打造網絡宣傳、教育新陣地,推進線上教育與線下心理課程的融合,結合學生新時期的心理發展需求,調整心理教育規劃,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端正的發展觀念,為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