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驥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與管理系
在社會網格化管理背景下,需重視為社區培育出良好的宜居環境。其中,及時、有效解決各類因素所導致的社區內部矛盾,應成為當前需要關注的議題。實踐表明,有效開展社區調解工作能夠及時化解鄰里糾紛,并未構建和諧社區提供堅實保障。目前,在實踐社區調解工作時,需要增強人民調解的基礎性作用,以最小的成本化解人民內部矛盾。
這里的概念為“社區調解”,社區調解活動的展開依賴于特定主體和工作方法的推動。我國目前在社區調解中,采取的是多元主體相互配合的模式。社區調解所使用的工作方法,主要為:規勸、說服和疏導。由于在社區中所產生的各類矛盾,大都反映為鄰里之間的摩擦、社區居民勞動保障所遭遇到的困境等,所以社區調解就不僅擔負著緩解雙方緊張氣氛的職責,還需承擔具體解決問題的責任。
社區調解被稱為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經過雙方當事人誠信參與,當事人由對抗走向對話,達到雙贏,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由于社區是人口大量聚集的區域,所以社區調解所產生的衍生效應也十分顯著,如通過釋放出正向的輿論氛圍來影響社區居民,以調解結果作為案例來教育社區居民。相較于訴訟,社區調解有著方便快捷、程序靈活、效率較高的優勢,既可以減輕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負擔,也有利于節省司法資源。
近年來,社區調解堅持“調防結合、以防為主”,取得明顯成效,但社區調解在具體實施中尚有不足,以致實際效果大受影響。
首先,啟動程序不暢。有些社區調解員介入非常被動,甚至是在當事人準備訴訟時才開始啟動社區調解程序,其次,調解過程不規范。筆者參與的一起社區調解,因為調解未成功,社區調解員竟未作任何記錄。再次,調解跟進不力。當事人參與調解后,社區調解員未及時有效跟進當事人對糾紛的處理,以致調解效果大打折扣。
社區調解員需具備各類綜合素質,然而目前社區調解員普遍學歷不高、年齡偏大,兼職居多,調解的業務素質和能力不夠,以致調解效率不高、效果不明顯。
社區調解宣傳、推廣不力,很多社區居民不知道社區調解,往往錯過社區糾紛調解的最佳時機。
1.規范社區調解流程。為了降低社區調解員參與調解時的交易成本,以及提高社區調解的實效性,需沿著規范的社區調解流程開展工作,每一個環節明確操作細則及要點、注意事項,便于社區調解員規范執行。
2.建立社區調解的有效啟動機制。社區調解委員會應積極把握社區動態,適時、主動介入糾紛的處理。建立與小區物業管理公司、小區居民的溝通渠道,接收他們關于社區糾紛的信息反饋,并及時分析判斷、確立解決方案,快速化解糾紛。
3.建立與其他解紛制度的銜接。社區調解作為一種非訴訟解決方式,還要加強與其他非訴訟和訴訟方式的銜接,即采取調解閾值逐步升級的辦法,每當現有的調節閾值無法解決社區矛盾時,便啟動更高一級的調節閾值,進而便形成了邏輯遞進的調節路徑。
1.優化社區調解員組成。充分挖掘、整合社會調解資源,將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具有正面影響力的人物代表,納入社區調解員隊伍中來。實踐表明,經歷過革命戰爭年代的離休干部具有較高的理論覺悟,所以他們應成為社區調解員隊伍的組分。與此同時,還應發揮社區教師代表的調節優勢,教師因職業特點能夠在社區調節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在優化社區調節員組成中,還需合理兼容民間組織與官方組織的職能優勢。
2.加強對社區調解員的業務培訓。司法行政部門、基層人民法院應梳理社區常見糾紛,將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匯編,并將其作為專題講座、崗位培訓的文本資料,以案例剖析為主線增強社區調解員的工作能力。
宣傳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社區居民最喜聞樂道的效果最好。統計分析顯示,社區調解的主要人群分布于40-65 歲之前,他們普遍具有這樣的社會特征,即退休在家、作為家庭主婦、外來租戶、商戶等。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和認知偏好,應盡可能以文化匯演的方式,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將社區調解工作信息傳遞給他們。
本著防范以為然的工作理念,需要在社區范圍內以生動活潑、主題鮮明的方式加強社區法治文化建設。具體的實施辦法為:可以在社區舉辦“和諧鄰里”評比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在社區范圍內掀起一場自覺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的輿論氛圍。當然,目前社區調解尚有不足,未來還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完善,才能切實提升調解的實際效果,實現其價值。
最后還需指出,應在薪酬激勵和精神激勵等方面激活社區調解員的工作活力,對此,區政府和社區應共同配套專項資金,以及在評優中向社區調解員崗位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