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秦皇島市科技館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高峰,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加速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改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標志著農業信息化建設在國家頂層設計上基本完成,明確了方向,其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一種工具,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供應、銷售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環節,改革、升級傳統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從而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高效發展。具體內容包括:農業科技信息化(如最新農產品加工技術等),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化(如農產品交易信息等),農產品分配信息化(如各類助農電商平臺),農業生態與資源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如介紹農產品的各種手機app),共5個方面。
1.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農業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由于消費者的“搭便車”心理和外部性,很難僅依靠市場來有效地分配農業信息資源。作為社會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政府應制定總體計劃,增加投資,并帶頭推廣農業信息。但是,政府領導并不排斥其他力量的廣泛參與,它的重要性在與促進、協調和整合社會各個方面的資源,并共同促進農業信息化的高質量發展。
2.需求復雜,模式多樣。隨著當今社會商業化程度的提高,部門、行業、企業、合作社、農民和其他機構都有自己的農業信息需求,這些需求正在演變為多元化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的整體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力有很大不同,應該要結合各地區的實際,因地制宜,主動探索,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多向并行,實現農業信息化多渠道、多手段綜合應用的態勢。
1.農業信息化為振興農村地區奠定了基礎。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通過信息和科技進步,生產更優質、更安全、更營養健康的農產品,質量興農。從公共服務角度來看,可以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多媒體技術來實現遠程教育,這可以減輕農村地區嚴重的教師短缺和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利用互聯網建設農村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和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將大大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2.農業信息化為農民增加收入鋪平了道路。首先,農業信息化有助于培養新型農民。隨著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和完善,農民通過互聯網搜索市場銷售信息,調整生產方向,在互聯網上發布農產品信息,及時高價出售,增加經濟收入,不僅提高了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科技意識,還激發了農民的在線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其次,農業信息化降低了市場交易風險。信息化讓買賣雙方“無縫銜接”,加快交易頻率和速度,節省銷售成本,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后,農業信息化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信息化推動農業相關企業發展,衍生出很多就業機會,同時還可提供大量的跨區域就業信息,尋找合適的工作并改善農村就業結構。
3.農業信息化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消費者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農產品的相關信息,伴隨著物流服務的普及、便捷,消費者對購買農產品有了多種選擇,消費者需求的改變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產經營理念的轉變,“以銷售決定生產”“什么賺錢種什么”已成為廣大農民的共識。農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農業科技、生產信息和市場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綜合分析,合理地選擇自己的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針對市場需求情況培育更具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最終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
4.農業信息化加強了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以農業電子政務建設為切入點和出發點,橫向和縱向不斷擴展,構建標準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應用系統,形成順暢、有效的遠程管理和及時、準確的基層反饋機制,有效促進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例如,通過建立完整的生產和經營監控系統,政府部門可以及時披露最新的市場趨勢,監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情況,制定科學的宏觀決策和管理措施,指導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產業化組織正常運作,進而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5.農業信息化是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傳播的有效措施。科技對農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信息化在促進新農村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一方面,農業信息化可使農民不出家門在網上便可以查詢到最新的專業生產技術,在生產中應用的同時大力普及好的經驗,提高農民吸收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另一方面,當農民遇到問題時,可以通過拍照片、視頻的方式,將問題反饋到信息平臺,由專門的農業技術專家解答,使得農業科研人員跨越時空的局限,同享科研資源,既調動了農業科技人才獻身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又加速了農業科技知識的傳播,取得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