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付子情 劉鑫 河北金融學院研究生部
銀行在現代金融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把整個經濟體比作一個生命,貨幣是這個經濟體的血液,而銀行便是輸送血液的心臟。銀行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最初只是為貿易的方便快捷而服務,而現代商業銀行服務的范圍則遠遠超過了此界限?,F代商業銀行有著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金融服務、調節經濟等重要功能。那么商業銀行如何從“零”到“一”再到成為一個任何經濟體不可或缺的“心臟”,便是一個富有意義的話題。本文企圖從信用的視角說明現代商業銀行體系的起源與演變歷程。
所有新事物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對它的需求,而對銀行需求產生的先決條件是貨幣的產生與流通。貨幣最早的形態是天然貝殼或珍珠,然后是銅、銀、金等金屬鑄幣,后來出現了紙幣,但最早的紙幣都有貴金屬作為標的,直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塌,黃金的存儲量不能滿足貨幣的需求,真正意義上依靠國家信用而發行貨幣才開始誕生。
1600年前,聰明的意大利人發明了名為“貢多拉”的交通工具,此種工具給該城的交通帶來的極大的便利,此時國際貿易發展到了一個日趨繁榮的階段,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攜帶貨物來這座水城進行買賣,因此促進了威尼斯的繁榮。
因為各國商人來這座城市買賣貨物時,總是帶著大量的貨幣,而且此時的貨幣大多為金屬鑄幣,運輸成本極高。這就產生了需要將貨幣保存在威尼斯的需求。同時因為一個商人可能需要來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商人進行貿易往來,而各個國家使用的貨幣又不盡相同,因此對于貨幣之間的兌換需求也就此誕生。基于以上存儲貨幣與兌換貨幣的需求,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銀行—“威尼斯銀行”。
為何第一家銀行會在威尼斯建立?從信用的視角來講,是因為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對于這座水城的信任,各國商人之所以千里迢迢來此進行貿易,是因為該城市交通便利,商人們相信這座城市能夠幫助他們將自己的貨物賣出,會給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若各個國家的商人都對威尼斯建立了信任,那么威尼斯的經濟會因為這信任變得非常繁榮。由信任促進繁榮再由繁榮促進更加的信任,可以說這種信任一定程度上促使威尼斯銀行的誕生。
銀行是擁有貨幣最多的地方,它并沒有經營商品,也沒有出售貨物,但是每天銀行收到的貨幣卻不計其數,那么到底是什么讓銀行變得如此“富有”?銀行的錢到底來源于哪里?答案是儲戶。作為一個從未出現過的新興事物,為什么儲戶會如此信任銀行,愿意把自己的積蓄存入銀行呢?這一系列的疑問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字——信用,銀行的生命來源于儲戶,而儲戶把自己的錢存入銀行,銀行把錢帶給資金的需求者這一切的一切都來源于信用。問題是這種至關重要的信用是如何建立的呢?
意大利有座城市名曰錫耶納,是連接羅馬、意大利其他地區乃至歐洲大陸國家的紐帶。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帶動了錫耶納的貿易發展。世界上第一家銀行就是因為貿易發展帶動經濟繁榮而形成的,錫耶納的貿易發展同樣促進了當地銀行業的繁榮,因為更多的存款與匯兌業務讓銀行變得強大而富有,有能力向那些暫時缺乏資金的人發放貸款。同時因為儲戶眾多不可能同時取錢,因此也可以把儲戶的錢貸出一部分。這就產生了最早的信用關系。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認為,銀行是溝通資金的盈余者和資金的需求者之間橋梁,在一個經濟體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為銀行經營的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貨幣,在銀行經營貨幣的同時產生了信用,而信用是促進銀行發展與演變的催化劑。
現代商業銀行體系的建立離不開羅斯柴爾德家族。這個家族發跡于19世紀,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梅耶·羅斯柴爾德早年以經營政府公債與進行古錢幣交易為生,但在其結識黑森公爵之后,它的業務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導致其業務爆發增長的原因是人們對其發自內心的信任。
當時恰逢拿破侖時代,黑森公爵當時被認作是歐洲最富有的人,拿破侖占領黑森州后就發布追捕令對黑森公爵進行追捕,并尋求他的財產。黑森公爵被迫逃亡歐洲,臨行前他將財產托付給梅耶羅斯柴爾德,拿破侖發出警告藏匿該財產者將被送上軍事法庭,但他堅守了對客戶的忠誠,在維護客戶利益和屈服于權力之間選擇了前者,這不僅僅是對客戶的忠誠,也捍衛了銀行的榮譽和聲望。自此以后人們打消了顧慮,將需要保管的錢全部存進了銀行。
19世紀以前銀行的服務對象僅限于富有階層,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農民、工廠工人以及手工業者手中也慢慢有了需要存儲的錢。銀行家便開始向社會的平民提供金融服務。為了吸收平民手中的存款銀行家們向其提供一定的利息,自此以后銀行儲蓄成為英國平民理財的重要手段。
銀行的經營不善會導致儲戶蒙受損失,這導致普通民眾對銀行越來越不信任。富有的銀行家與普通大眾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為避免激化矛盾英國政府頒布了關于保護儲戶利益的第一部銀行法《銀行儲蓄法》,這部法律要求銀行必須留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存款保證金,以避免銀行破產時儲戶也蒙受巨大損失。1929年美國遭遇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大量工廠倒閉,因此銀行發放的貸款也難以收回導致了大量的銀行倒閉,民眾不僅要承受著失業,同時還要承受銀行破產導致儲蓄無法取出的困境。這個時期民眾上街游行不斷,政府為了保護廣大普通民眾的利益,頒布了《格拉斯-斯蒂爾法》將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地劃分開,保證商業銀行遠離證券行業的風險。該法案禁止銀行包銷和經營公司證券,只能購買由美聯儲批準的債券,極大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減少了商業銀行破產的可能性,保護了儲戶的利益。法律的頒布強化了民眾對銀行的信任。
最早的商業銀行是掌握在創辦該銀行的家族手里的,二十世紀后銀行業才打破家族的壟斷,形成現代銀行業的格局。股份制商業銀行誕生于遠洋貿易領域,商人們以合股的方式分擔風險,共享收益。這種籌資模式與風險共擔機制讓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籌集更多資金,同時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而僅僅靠某個家族提供資金承擔風險的家族銀行無法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因為他們資金有限且風險承受低。
銀行管理者方面,股份制商業銀行選用人才的機制是認賢為用,而家族制商業銀行通常家族成員是既是擁有者又是管理者,但家族成員人數有限且不能保證每個成員都有足夠的能力去管理這個銀行。這又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優于家族制商業銀行的突出表現。
股份制銀行的實際擁有者是通過某種激勵與約束的機制來保證實際管理者從切實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去經營與管理銀行。這種激勵包括股票激勵,同時也包括根據銀行凈資產的增值、實際盈利的增加等評價指標對銀行的實際經營管理者進行業績考核來決定其年末獎金數額等方式。約束機制包括經理人需定期向股東報告銀行的運營狀況、重大事項的決定需要向股東報備等。
面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此強大的資金籌集能力、吸引人才能力以及優越的制度設計,家族制商業銀行與之競爭面臨的結果只有破產或者慢慢轉變為股份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極大地擴大了銀行的資本,明晰的產權結構將資產的所有人與管理人分隔開來,銀行業告別了一人獨攬大權的時代。
商業銀行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信用建立了緊密的聯系,無論是早期的匯兌與儲存業務還是后來的借貸業務再到如今商業銀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金融服務、調節經濟等重要職能,無一例外地與信用息息相關?!靶庞谩倍质谴叽巽y行發展與演變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