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琳 西北政法大學財務處
我國教育制度不斷變革,社會整體中高校的數量不斷增多,其具體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變化。高校自身正常運轉需要大量的教育經費,一旦在管理期間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就會加大高校發生財務風險的概率,進而就會阻礙高校的發展。為了能夠做好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工作,就要精準掌握高校實際面臨的各項財務風險,在保證高校各項教育工作以及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同時,制定完善的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方案,為今后提升高校整體財務水平提供幫助。本文從高校實際面臨的財務風險類型入手,展開闡述,針對如何如何做好從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工作進性深入探討。
一是高校面臨財務管理信息化風險。在社會整體發展趨勢的不斷變革下,各大高校財務管理工作呈現出信息化管理趨勢,其不僅能夠整合各項資源,也會使信息系統產生相應漏洞。如財務風險信息化管理人員對計算機操作步驟缺乏全面認知、信息丟失、受到病毒侵害等都會產生信息化風險。二是財務投資風險。高校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前期結案就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一旦資金投入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就會加重資金投入風險,甚至還會產生資金虧損的現象。三是財務收支風險。通常狀況下,高校運營期間所應用的主要資金就是學生繳納的學費,但是因為一些高校存在催繳力度薄弱的問題,就會對高校的正常運行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還會降低高校的貸款償還能力,從而增大高校財務收支風險嚴重性。
各大高校在經營管理期間,需要運用到大量的資金,普遍都存在相應的貸款行為。為了能夠對各大高校的貸款行為進行約束和管理,我國教育部門和財政部門積極合作,明確高等院校與銀行進行貸款合作期間的額度控制標準和風險評估模型,積極構建高效貸款風險防范機制,確定財務風險預警線[1]。高校從財務內部控制的角度出發,積極構建債務風險預警系統,在模型中引入具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的量大類收入,并要將非限定性收入最為高校償還債務本息的主要資金來源。通常狀況下,各大高校的負債率指標都要處于30%-50%之間,將其警戒線設定為60%,一旦高校的資產負債率大于60%,就要自動發出警告信號。高校自身的流動比率,能夠精準的反映出其短期償債能力,實際流動比率越低,證明其短期償債能力越弱,財務風險就會越嚴重。基于此,就要將流動率的警戒線設置在1.5,如過流動比率小于1.5,則要發出相應的警報。
高校為了能夠降低財務風險發生概率,就要從完善內部財務風險管控制度做起,對內部財務會計進行監管和控制,是財務會計人員提升自身財務管理水平。有很多高校將財務管理重點放在了內部資金結算和其他方面,但是在實際落實財務內部管控工作期間,最重要的就是要結合控制對象,制定相應的財務控制制度評價體系、制定監管制度,在高校內部形成良好循環性的監管系統。在一些特殊狀況下,還要聘請第三方結構對高校內部財務狀況進行監管,從而達到降低內部財務風險發生概率的目的。在實際落實財務管理工作期間,要保證實際應用的財務管理方式都能夠滿足法律程序的要求,高校財務內部管控人員將法律作為基礎依據,運用合理合法的財務防范以及控制方式,對高校內部收益以及實際獲取的利潤進行管控,切忌產生違背我國法律法規的現象[2]。以高校內部自身固有的資產為依據進行財務管理,在構建簡單有效監管機制的同時,為今后優化高校內部財務風險管控結構創造條件。
從內控的角度進行分析,高校在落實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工作期間,也要注重開展財務預算工作,在精準對高校的各項支出進行預算的同時,提升財務資金使用效率。這就要求高校充分利用財務預算審核系統,對每一筆財務進行預算,在經過系統性的審核之后,明確預算中存在的各項風險問題,并要聘請專業的財務風險管控人員對其進行處理。高校內部各個部門要與財務管理部門積極溝通,在保證各項財務資金能夠被充分利用的基礎上,做好資金運轉和利用工作。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財務風險信息化管理已經成為主流趨勢。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減輕人力勞動量。如高校構建財務信息網絡管理系統,對高校現有的財務風險問題進行調整和完善,并要形成信息化財務風險控制反饋機制,將財務風險管控的實時狀況反饋給高層管理人員,為今后提升高校財務風險管理效率提供技術支持。
綜上所述,在社會整體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財務風險預防與防范工作備受關注。高校內部財務風險主要就是以信息化風險、財務投資風險、財務收支風險等類型為主,為了能夠從內控角度出發做好財務風向防范與控制工作,就要結合該校財務管理狀況,設定財務風險預警線、完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強化信息化財務風險管控力度,通過采取多種不同管控方式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為今后高校可持續發展拓寬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