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敏 大連理工大學
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在全國高等院校全面實施。此次改革全面引入了權責發生制,高校的會計核算模式發生重大變化。新的會計核算模式對高校經濟業務活動管理、財務信息化建設、內部控制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經濟活動離不開業務合同的簽訂,合同業務是高校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試行)》根據教育部直屬高校自身經濟業務的特點將學校經濟活動分成了包括合同管理在內的多個業務模塊。由此可見,合同管理是高校內部控制業務層面的重要內容。本文圍繞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大背景,重點分析高校合同管理的現狀,提出優化高校合同管理的改進路徑。
我國的高校是從19年元月開始執行政府會計制度的。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政府會計。預算和財務會計相互分立又互相銜接,將學習財務信息和預算執行信息進行了全面的反應。和企業會計的計量、確認和報告不一樣,高校的財務核算體系體現的是雙功能、雙報告和雙基礎的。收付受限制是其特點,財務會計主要利用的是全責發生制。
引入了權責發生制、增加應收應付款項等核算內容后要求高校財會人員調整工作思路,掌握經濟合同的實質,對高校簽訂的經濟合同進行專業分析和判斷,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基礎,對當期收入和成本進行合理確認、計量和報告。學校完善經濟合同管理體系,有利于維護高校經濟利益、保障高校合法權益,為推進政府會計制度在高校內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目前,高校經濟合同按照合同類型一般由學校不同的職能部門進行管理。例如:資產租賃合同由資產管理處管理,科研項目合同由科研院管理,工程類合同由后勤處或基建處管理,網絡平臺建設合同由網絡信息服務中心管理等等。在這種模式下,合同管理下放到不同的業務部門,學校無法從宏觀層面把握合同簽訂的整體情況。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很難對付款進度和履約程度進行評估,無法按照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合理確認收入和相應成本。
另外,合同管理工作分散進行容易導致合同履約風險的發生。一旦產生糾紛,責任主體不明晰,學校很難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因此高校合同管理應建立歸口管理機制,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對合同實施管理,明確合同的業務和事項范圍以及合同授權簽署權限等,從而提高學校合同管理效率。
學校對經濟合同預算編制重視程度不夠,容易造成預算編制不科學,預算不夠細化。比如,學校在簽訂采購合同時沒有對采購項目、合同條款等進行科學細致調研和論證,造成預算編制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另外,部分合同后期執行隨意,缺乏有力監督,導致預算未能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執行,造成預算和實際支出脫節,難以滿足學校預算編制的控制要求。
目前高校在合同管理中,大多數采用手工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方式消耗大量人力和財力。部分高校建立了合同管理信息系統,但是由于查詢合同的履行進度、確認收付款時點等功能沒有嵌入到合同管理系統,加上沒有和高校財務管理系統實現對接,難以對經濟合同執行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有效管理,從而使合同履約的財務風險大大增加。
高校合同管理過程中,各業務部門之間缺乏業務的溝通和信息互動容易導致合同信息時效性降低,造成信息孤島阻礙。通過對目前我國高校合同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的剖析,結合內控和政府會計制度的要求,提出以下優化措施。
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有利于提高高校各個部門業務模塊內部控制水平。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普法教育宣傳方式使學校領導提高重視程度,增強風險意識,進而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高校合同關聯的經濟業務涉及學校多個職能部門,合同簽訂越多,法律關系越復雜。為此,高校應實現合同管理歸口化,并逐步完善合同管理組織架構,以及部門相關人員的職責分工。
高校應建立規范的合同管理內部控制制度,規范學校的合同管理業務,將合同管理內控抓實抓細。在授權委托、臺帳登記、印章管理、糾紛處置、檔案保管、績效考評等方面細化、完善合同管理的內部控制體系。
合同管理業務復雜多樣,高校既要加強學校內部工作人員的培養,又要通過引進外部人才的方式實現高校合同管理隊伍的專業化,為學校做好合同管理,規避財務法律風險提供人才儲備保障。
高校應加快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設步伐,依靠管理軟件,開發籌建合同管理系統。管理軟件可以將合同從起草、簽訂、履約、監督到績效考核的全過程嵌入到系統各項功能模塊中。同時,合同管理系統作為學校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和學校財務系統實時對接,互聯互通,打造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從而打破“信息孤島”阻礙,實現學校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從而提升學校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