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華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軌道交通既包括城際間的鐵路,也包括城市內的地鐵、有軌電車、輕軌等,構成了現代城市生活的生命線。一般來說,城際間鐵路根據每正線公里、每站線公里和每百組道岔等因素來確定所需的維護人員數量,而城市內軌道交通每公里需配備多達數十人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團隊[1],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巨大。中職院校正是培養軌道交通一線崗位的重要基地,在國家倡導“1+X”制度的背景下,很多中職院校在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中已將職業證書的內容引入到了日常教學工作中,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還存在一定的脫節問題。因此,有必要就“1+X”背景下的中職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措施加以探究。
“1+X”證書制度,這里的“1”就是學歷證書,“X”則代表職業等級證書[2]。該制度旨在形成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的培養認證體系,以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學生積極取得更多的職業技能證書,從而降低就業門檻。2019年1月到2020年2月期間,我國先后公布了3個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名錄[3],城市軌道交通乘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站務職業等級證書均被列入其中。
根據《專業教學標準(試行)》,中職軌道交通專業的培養目標為車站站務員和車站值班員。在“1+X”的背景下,要求中職軌道交通專業充分運用科學的教學管理方法,使學生可以對軌道交通相關領域的知識做到熟練掌握和有效應用。
目前,部分中職院校已將“1+X”證書制度引入到了專業人才的考核當中,但在課程體系的設置方面,仍以原有的教材為依托,未進行針對性的革新,與考取職業等級證書所需掌握的知識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一方面,部分教師盡管在授課的過程中滲透了部分證書所需掌握的知識點,但未將其明確的標示出來,導致學生抓不住重點;另一方面,一些中職院校還存在應試思想,往往在考核前通過組織集中培訓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通過考試。這樣,課程體系的設置未能做到融合職業等級證書的內容,無法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專業引入“1+X”證書制度的價值。
在“1+X”的背景下,要求中職院校突破傳統的單一技能維度的培養定位,轉向培育具備復合素質的高技能人才。而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與職業等級證書要求相匹配的技能,有必要增加學生的企業實訓經驗。然而,目前廣泛存在著中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信息對接不順暢的問題。一方面,學校通常將學生委派至長期合作企事業單位中進行生產實習,每一屆學生的實訓內容大同小異,且多為車站基礎服務工作,缺乏對最新行業發展趨向的了解;另一方面,軌道交通行業的新興企業想要尋求院校合作時也缺乏必要的信息,不了解哪些院校能夠匹配自身的需求,因而難以構建雙方共贏的實訓基地。
中職階段的學生通常是初中起點的,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心智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成熟,因而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還需注意做到循序漸進,以免其難以消化“1+X”背景下所需的基本技能知識。按照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方向能力三個維度層層遞進[4],在幫助學生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其對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掌握程度,最后通過證書的考核及在軌道交通企業的實習,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授課教師在專業課程的內容設計中,需有意識地將職業等級證書考核的知識點按融入進去,并按照不同年級的進度進行妥善安排。在一年級的階段,集中設置專業大類的通用知識,以軌道交通職業等級證書的考核內容為重點,同時補充行業工作所需的內容;在二年級的階段,將以往的考前集中培訓更新為職業資格證書選修課程,讓學生更多關注職業技能本身,而非單純的為了通過考試而學習;在三年級的階段,可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適當提高難度,幫助學生更好應對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需要處理的問題,同時了解專業發展方向,提高實踐能力。
對于中職院校而言,對于已有合作的軌道交通企業,需定期對其資質和發展狀況進行考核,若發現企業的資質已不符合實訓基地要求,需及時減少人員委派或暫停合作。為了給在讀學生提供更好的專業對口的實踐崗位,可與校友企業建立合作,逐步拓展符合要求的企業合作渠道,建立校企合作培養機制。
對于軌道交通企業而言,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本企業在行業中的知名度,同時合作培養的人才穩定性更好,能夠有效降低因員工離職而造成的風險和成本。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應根據市場調研的情況,將真實的人才需求狀況反饋至學校,從而優化專業課程設置,保證所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可迅速適應工作要求。而成功的校企合作經驗,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符合需求的中職院校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
在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浪潮中,各地廣泛興建地鐵、輕軌等基礎設施,存在巨大的軌道交通專業技術人才缺口。為了提高中職院校軌道交通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技能,在“1+X”的背景下,需校企聯動,共同推進課程體系的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滿足不斷發展的軌道交通行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