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慕華 松原市寧江區大洼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需要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緩解了運行中的矛盾,但是其他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措施進行問題解決,從而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本文就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路徑核心進行分析和探討。
目前我國農村仍然是采用分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這樣就會導致組織農民的效果不好,農民進行土地承包的規模較小,土地得不到合理的流轉和應用,加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配置了較大范圍的勞動、技術以及資本等生產要素,都會直接限制了農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和農產品朝著商品化、市場化方向轉型,無法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的穩定、長期發展。
此外,鄉鎮企業在農村周邊的布局比較分散,農村經濟在發展中無法對城鎮的交通、供排水、能源以及通訊等設施和信息、技術、市場等進行共享,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資金的流動速度較慢,需要消耗較大的能源,同時交易的成本較高,占用了較多資本。此外農村的人口一般是分散居住,占用的宅基地較多,沒有較好的公共基礎設施,加上維護設施的成本也偏高,都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制約。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結構轉型滯后,不僅是就業結構,同時產業結構再進行轉型的過程中存在滯后性,導致很多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知識人才較少,生產效率較低,同時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和經營方面質量和效率都達不到國際發達國家的標準,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此外,我國農業在所有的經濟產業中地位較弱,相較于其他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交叉,無法滿足社會和人們對農產品的新需求,加上我國社會結構轉型滯后,雖然城市化進程加快,但是實際城市化水平較低,對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造成一定的阻滯,同時也無法有效地擴大農村市場,導致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出現固化現象,同時也對產業升級造成制約,對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嚴重的影響。
為了有效地減少農村經濟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路徑如下:
為了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首先應該進行各種生產要素的生產率提升,優化農村經濟的整體功能,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效率。提高要素的生產率主要是改善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技術發展,加快規模化農業生產和經營。在實際的農村經濟發展中,相關的部門和工作人員需要重視農業科技的開發和創新,健全農業生產的激勵機制,加快資金向農村進行流轉,同時可以按照競爭和比較優勢的原則,對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對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并進行支柱產業的建立,從而促使農村的綜合經濟素質得到提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行改善,加快勞動力資源朝著非農業的方向轉移;同時要合理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對土地的產出率進行改善,加快土地資源的流轉;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水平,吸納優秀的人才加入農村經濟發展的隊伍中,從而持續增長農村經濟。
加快社會結構轉型,推動結構生產力的發展,加快城鄉統籌,并推動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村經濟。在城鄉統籌過程中,需要合理改變社會分工格局,合理配置各種社會資源,從而協調全社會發展,跳出農業、農村各自發展的固有思維,搞好城鄉關系,優化城鄉結構,從而以城市帶動鄉村、以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方式進行協調發展。
安排完善的制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夠對資源配置進行改善,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到農村經濟發展中,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出水平,同時提供剩余農產品和勞動力到城鎮化和非農產業的發展中,促進農村經濟的非農化和工業化發展,并創造條件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推動城鄉建設基礎設施,滿足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進行統籌規劃能夠確保農村和城市共享社會資源,共同增長經濟收益,對社會活力和社會成員的潛力進行激發,從而促使社會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要加大投入建設農村電網、道路、信息網、引水工程、水利設施等,統籌規劃建設城鄉的基礎設施,同時在農村建設基礎的醫療衛生、教育培訓以及科技文化體系,從而推動農村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合理布局并調整農村周邊的產業結構,建立相應的工業基地,對城鄉的用地空間進行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
在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過程中,需要廣泛采用先進的農業科技,相關的研究人員應該要加快研究和創新農業科技,從而推動農業的產業升級,提高科技在農村經濟增長中的含量,提高產業化的生產水平,緩解影響農業生產的約束,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總之,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應該要充分了解當前農村經濟增長的情況和影響因素,對其中負面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問題解決。在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路徑分析中,加快城鄉統籌規劃,創新農業科技,完善農村經濟發展制度和體系,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加快農業產業化調整和發展,同時創新農產品的輸出,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