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房屋征收管理辦公室
近幾年來,由于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和媒介的快速不斷發展,共享經濟已成為大勢所趨,同時也深刻的影響著大家的衣食住行。在2010 年前后,因為“UBER、Airbnb”等一系列物品共享平臺的露面,同時在陌生人和存在物品的使用權暫時轉移的基礎上并且以獲取一定數量的經濟報酬的共享經濟開始漸漸地取得了人們的關心和重視。此外對于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是否成功來說,既需要密切的關注時代發展的背景、發展的趨勢等外部因素,同時也要關注公司發展的戰略、員工的競爭優勢等內部因素。正是由于內部外部的聯系,共享經濟給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帶來了巨大的推力。
分享經濟是共享經濟的另一個稱號,主要是指在網絡平臺上對社會上閑置物品資源使供方和需方進行更加精確的配對,從而更好的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精確匹配的一種比較新型的經濟模式。例如:“滴滴出行”“Uber Airbnb”等就是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其實共享經濟這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人馬科斯.費爾遜教授和瓊.斯潘思共同提出來的,他們最開始描述一種新興的生活消費方式是以“協同消費”開始的,也就是在第三方平臺上實現個人的點對點的直接性服務交易。而共享經濟的價值之處是:“健康”“便捷”“可持續”,并且通過短暫性的過渡使用權或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使得最大化的實現社會資源的使用價值。
由于共享經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勞資關系,把員工的關系從組織與員工的關系變為了非雇傭的、松散的人力資源關系。在傳統意義上,員工新進入企業一般是先與組織簽訂勞動合同,以便組織為個人生活和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在共享經濟背景下,是個人自愿加入網絡第三方平臺上從事除本職工作以外的第二職業,賺取額外的收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約車。但是網約車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并沒有給員工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勞動合同的簽訂,所以由于缺乏法律上的雇傭關系,因而不可能建立法定的雇傭關系。
傳統意義上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中,有一部分的工作是可以通過人力資源配置信息系統在網絡上進行管理的,但是還是存在著需要面對面的進行溝通的工作,所以還是需要設立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進行工作。但是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幾乎全都是在網絡上進行,例如線上的人員入職申請、人員審核、人員培訓、人員分配以及績效的評估,使得大大降低了費用,并且提高了效率。
傳統形式中,組織邊界分明,各組織、部門之間職責分明、層層劃分。但是在共享經濟的背景下,要求組織“去組織邊界”,更加強調各組織和部門之間的資源整合和職能的互補。
在共享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給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帶來極大的機遇:平臺上豐富的人力資源、種類廣泛給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提供人員方面的支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同時獲取的成本低,為其提高了效率;平臺上打破了傳統的上下級的等級觀念,使得組織與員工之間是合作者關系,這樣更加促使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對于新興的組織結構來說可以更好的適應市場的萬千變化,使得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更好的進行。
雖然共享經濟給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創新實踐帶來了極大的推力,但是因為當前的政策法規對于共享經濟下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是不完善的,所以共享經濟也給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帶來一些挑戰:人員的招聘并沒有標準化準則可以遵守,使得在進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創新過程中帶來艱難性和復雜性;其次平臺上員工工作在監管機制方面還處于一個“真空的地帶”,這大大的增加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難度;同時在平臺中由于關于人力資源的培訓沒有標準化的定義,給平臺上的服務質量提升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最后是平臺中使用者的安全和信用缺乏一定的保障。
綜上所述,共享經濟是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人們的需求和時代的發展下而出現并盛行的。在此背景下,不僅給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存在著新的挑戰。因為傳統經濟模式與共享經濟模式的特點和屬性是不同的,所以傳統模式之下發展起來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創新實踐的理論與方法并不完全適用于共享經濟下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創新實踐。所以人力資源部門在進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過程中需要從組織、思想、機制等方面進行變革,在組織方面,要求人力資源相關部門要進行職能的變革和分化,使得人力資源管理的三大支柱模式中人力資源的共享服務中心、人力資源的專家中心和人力資源的業務服務中心三者相互配合和協調,最終使得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創新實踐更好的進行;其次是“人才使用權”“人才價值共享”等思維的培養;從而更好的適應共享經濟的發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