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淇梓 北京化工大學
在經濟全球化視域下,世界教育日益國際化,以教育服務產業為中心的服務貿易也逐漸壯大起來。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大留學生目的國,留學生規模逐漸增加。但是,與歐美教育服務相比,因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留學服務貿易發展存在諸多制約因素,難以滿足新常態發展需求。對此,我國在留學教育方面應積極轉變,立足于教育貿易現狀,采取有效措施迎接新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飛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截至到2017 年,我國成為主要留學生源國,為美國、加拿大、韓國等輸送大批留學生,成為留學服務出口國第一名;在入境學生數量來看,我國成為亞洲第一的目的國。在學生數量方面,留學人數與來華人數逐年增長,教育服務貿易規模逐年擴大,但我國仍然存在留學“赤字”。因出國留學成本與來華成本差距較大,因此留學服務貿易逆差數將使我國留學“赤字”被放大。在增長率方面,因出國人數增長率超過來華人數,由此說明留學數量上長期為“赤字”狀態。近年來,出國留學生數量總體下降,來華人數較為穩定,可見我國在教育服務方面占有一定優勢。
在地域分布方面,據2017 年出口留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超過90%的學生到英、美、澳大利亞等國留學,尤其是到英國留學的人數達到80%左右,與全球國際生流動趨勢相符合。在進口方面,亞洲作為留學教育服務的主場,近年來,歐洲、大洋洲等學生比例降低,但非洲學生比例提升,說明留學服務進口區結構較為合理。在科目結構方面,留學生專業學習體現出教育服務需求偏好,也說明了目的國優勢學科所在。據調查,工商管理、計算機與工程科學成為主要選擇,而語言文學、社科學等文史類專業學生人數較少。在來華留學生中,主要選擇文史類科目,占總人數的45%,而理科、藝術與農學的學生數量逐漸增加,說明整體學科分布較為合理[1]。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為教育服務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此,我國應不斷深化文化內涵,促進服務教育貿易的迅速發展。首先,發揮文化吸引力擴大招生規模。在經濟迅猛發展之下,國際地位隨之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強,越來越多外國學生來華留學,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其次,借助獨特文化開設特色學科。我國可發揮天然的優勢,在漢語、書法、中醫等方面提供教育服務。在構建特色學科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科發展,培育更多優勢學科。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單純依靠傳統學科很難實現可持續服務。對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各大高校領導應積極革新教育服務觀念,清楚的認識到留學教育中蘊含的文化性、公益性與產業性特點,通過開展留學教育,從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二是提高教育貿易市場化程度,這也是必然選擇。來華學生的學費始終是政府決定,目前仍然沿用20 世紀的收費標準,使留學教育的貿易差增加。對此,政府應適當放寬收費標準,對通貨膨脹、市場供需變化等考慮其中,使留學服務價格能夠與時俱進,從而縮小貿易差額。
1.實施國際教育營銷模式
為了提高國家留學教育效率,應積極打造國際教育品牌,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留學教育能力。對此,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如若該項指標落后將導致服務競爭力下降。我國可加大專項教育投入,賦予高效自主辦學的權利,使高校教育質量得以提升,培養更多高科技、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還應順應國際教育發展潮流,由政府牽頭面向國內外開展教育交流活動,通過此類項目的開展拉近各國之間的聯系,為該校作宣傳,提高我國院校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作為政府,還應注重本國學歷學位在世界的認可度,與更多國家簽訂學歷學位認可協議。作為高校,應主動承擔培育人才的職責,借助自身在某領域的優勢,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獲得更高的國際聲譽[2]。
2.完善留學教育服務保障
在留學教育服務中,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為該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切實保障,使教育服務產業發展場所得到優化。同時,留學生對留學目的國服務保障體系是否完善給予高度重視,完善的服務制度更易吸引更多留學生的到來。對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彌補當前留學教育方面的法律空白,制定基本法律法規;二是結合留學實際情況,對相應法律內容進行增減和細化,例如留學生社保、留華工作等等;三是從法律層面促進各部門協同合作,使相關政策與法規能夠一致,杜絕內容矛盾或者空白等現象存在。
近年來,國際環境不斷變化,國內政策也隨之而變,為留學教育開展提供更多新契機。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我國憑借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開展服務貿易,發展速度迅猛提升。歐美教育體系則受到“逆全球化”因素的影響,實施移民政策,留學規模增長趨勢放緩,市場空間逐漸擴大。對此,我國應堅持與時俱進,牢牢抓住發展機遇,擴大留學教育的開放度,與“一帶一路”國家建立伙伴關系,共同開展教育合作。
綜上所述,當前國際留學教育競爭日益加劇,在進出口規模、結構等方面展現出新態勢,主要表現為規模逐漸增加、結構日益多樣。對此,應立足于當前實際情況,通過革新教育服務觀念、完善法律法規、開展國際化教育營銷等方式,提高本國的服務競爭力,實現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