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君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中國的產業結構已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我們應該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加。隨著國內市場對全體生態環境可持續展開的的器重程度。國內“低碳金融”的概念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因而“低碳金融”的相關項目也被業內人士認為其發展前景是非常樂觀而美好的。
我國的現階段經濟的發展模式和方式也在謀求更深層次的追求和轉變,同樣的中國的金融業也必須要結合自身國情以及國際金融形勢努力適應金融環境的變化。因此,本文想就“低碳金融”的路徑探索以及其發展前景的困難進行一些粗淺的探究。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發展低碳金融對低碳經濟的作用。
人們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會對身邊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產生一些不良氣體,最終導致了溫室效應。為了控制這一現象,控制碳排放量就十分重要了,由此,就產生了低碳經濟的概念。通過以低碳金融為主的一系列操作高效的平衡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積極的引進新型技術和項目,以更好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宏觀經濟的影響下,一些企業機構會分設立出專門的低碳金融部門去研究低碳環保產品技術。市場上就會出現許多的新能源項目,相應的當市面上出現了成熟的新能源項目之后。就會有更多的企業機構發現“商機”使更多的玩家加入市場。
低碳經濟的極速發展會為我國的產業結構帶來一些變化,現今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據的比重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這也說明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這能為我們帶來相關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有利于轉換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還能豐富中國低碳經濟的文化背景。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談中國低碳金融的發展難點。
中國市場上所看到的支持低碳經濟的金融機構為數不多,同時也面臨這開發產品較為單一,金融服務人員對于低碳的服務意識不高,低碳經濟的產品選擇性較少,開發不夠科學全面等問題。
交易環境的不成熟主要體現在專業人才的不充足與金融機構福利動力的缺乏。我國現在低碳金融業務的項目鏈條較長,因此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一些相應的中介機構參與。一些發達國家與我國的低碳金融的體系都是在一個剛剛起步的初始階段,技術都還不夠成熟,這就意味著一些金融機構會在一開始就投入大量的資金。投入產出比的不平衡會導致金融市場對低碳金融的信用度變低,讓一些金融機構放棄進入低碳金融的市場。
我國現階段的低碳金融業務大多是實施低碳金融業務領域的低端項目,以CDM 機制為主。但是要想達到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我們就要對低碳金融的項目鏈條進行延伸,增大交易范疇。通常來說,想要擴大項目鏈,就一定會涉及到其他國家,此時需要考慮一些國際貿易公約和兩國的建交關系。
即使合作國之間的貿易政策和相關法律沒有沖突時,項目的執行過程也包含了許多變數。政策變化,建材報價變化都會對整個工程合同實施的過程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以至于給工程帶來損失。
最后,我們來談一談貫徹低碳金融的一些對策。
只有擁有了一定數量的人才資源,低碳金融產業才能大肆的發展起來。在人才培育機制方面除了要在各個金融機構挑選出符合要求的人才,還可以在大學的課程中設立有關于低碳金融的相關專業。當然,除了培養低碳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還應當培養或是尋找環保和綠色能源方面的人才。如此,即有人才對于金融投資風險進行分析,也有綠色能源類的環保專家對低碳金融體系的建設添磚加瓦,將兩類人才進行整合,從而大力的推動低碳金融的發展。
政府對于GDP 的總量理應控制在一個客觀的范圍之內,不應該為了盲目的擴充GDP 的數目,稅收數目而與低碳金融的概念背道而馳。再者政府也應該在地方對一些金融機構也要做一些責任感引導,只有當金融機構有了職業責任感,有了抵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意識,努力發展低碳經濟。再加上政府對于金融機構開展低碳金融的政策理論指導以及對于違背低碳金融理念開展業務的金融機構的處罰力度,監管力度。如此多管齊下才能遏制大排放量的企業發展。
在與其他國家進行低碳金融交易的時候,應當加強與國際之間的的低碳貿易的聯系性,學習其他國家的貿易模式和低碳的經驗模式。與此同時,在進行國際合作的時候也可以引進國外金融專業,環保、綠色資源專業的相關人才,學習國際的低碳管理貿易模式,發展我國的低碳經濟。如此,隨著國際之間的貿易越來越緊密,綠色新能源的相關創新技術也可以被引進國內,從而制定出與我國國情相符合的低碳金融體系。
現在政府對于的綠色創新能源項目的企業計劃都會有一定的補貼,但是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的補貼。然而做一個新能源的創新項目需要的是長期投入,因此,政府可以改變之前對于低碳項目建設時期的補貼策略,在項目的發展階段持續定量的投入資金,實現項目的良好運轉,在項目運作穩定之后停止資金的投入。這樣的激勵制度不僅僅可以讓現存的優秀低碳項目保存下來還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低碳新能源項目的研究。
低碳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夠為后代做出新的歷史貢獻。隨著宏觀環境的改變以及低碳金融概念的傳播,本人也將繼續關注如何更好的實施低碳金融項目這一問題,研究如何攻克技術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