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云 山西省貿易學校
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是指在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維護公平競爭、組織管理型的流轉協作等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既包括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也包括有賴于國家強制力的、不平等主體之間服從與被服從的權力。在我國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既包括國家機關、組織和個人,也包括政府、企業、組織內部機構、組成部分或成員。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主體并非當然意義上的經濟法主體,還必須滿足實質要件,即參與經濟管理、維護公平競爭、組織管理型的流轉協作經濟關系[1]。
作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中的重要類型,經濟管理主體指的是能夠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因此,這類主體的設立通過是以憲法或行政法的相關規定為依據的,需要具備一定的行政管理智能,比如街道辦事處、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此外,還有一類經濟活動主體,主要是根據我國民商法中的相關規定來確定法律主體的,指的是直接從事生產、流通等經營活動的組織或個人,比如自然人、個體經營者、企業內部機構或成員、承包租賃企業以及各類經濟組織等。
企業是進行生產和經營的盈利性組織,是人和物兩種要素的集合體,其中人的要素是指參與生產經營的勞動者,而物的要素是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企業正是通過這兩種要素的變現過程獲得企業的資產。企業將人與物兩種要素通過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進行有效結合,進行商品的生產和經營,而企業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取利益,再將獲取的利益進行分配。企業在存續期間內,按照經濟法的規定,對經營活動范圍進行確定與登記,并連續不斷的在登記范圍內從事有效并且充滿活力的經營活動,這個過程就是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2]。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是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的,而這一過程的實現也要依托于企業有效且充分活力的經營活動。市場機制的本質就是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有機結合,其中競爭機制是市場調節的核心,企業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就必然發生競爭,因為企業是具有盈利性目的的,其必然追求自身利益與更高地位[3]。企業會根據市場的需求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進行經營活動,從而得到最大化的利潤和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企業這種自主決定自身市場行為的過程就是在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市場經濟具有高自由度,這也是市場經濟實現其價值的重要保障。但市場機制不能完全肆意生長,其必須在政府的有效干預下才能保證運行的穩定和持久,如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的經濟增長快速回落,經濟面對硬著陸的風險,政府推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等重要干預措施,并在后續不斷完善補充金融危機的政策,形成應對的一攬子計劃,使我國經濟較為平穩的度過了金融危機的風險。政府干預是市場經濟中“無形的手”,通過政策、法律等一系列手段引導規范企業在市場經濟的行為,而經濟法是政府干預市場的經濟法律,是政府實現干預法制化的重要依據。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主要參與者與推動者,其生產經營過程是市場經濟發生的先決條件,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所以企業必然是市場經濟的主要構成,在經濟法中處于主體地位。
在法律關系中,通常情況規定組織必須具備一定屬性和條件。組織存在于社會之上,必然會想有享有一定權利并承擔一定的義務,然后在法律認可的基礎上才能具備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而組織所具備的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要通過參與法律關系的過程并采取一定的法律行為,獲取相關權利和承擔應有法律義務。所以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需要得到經濟法律的認可,在此之后具備經濟行為能力和經濟權利能力,最后參與到經濟法律關系中,獲得相關權利和承擔法律義務。
企業法人是經濟法中的主體,這無可厚非。但企業在經濟社會中是組織性主體,其實際的企業組織體會大量存在企業分支、企業合伙人等非法人。非法人企業也是合法的,并有著自己的名稱、資產和利益關系,這一系列內容都是要根據社會立場、機構組成進行明確劃分的。通常非法人企業會按照程序法相關程序對訴訟法中的主體進行合理解釋,而非法人企業的主體地位歸屬則根據民法相關規定進行分析。經濟法使企業具備了有效的主體資格,規定了合法經營范圍,并根據非法人企業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分析其經濟行為、義務、責任和關系,從而明確企業的經濟主體地位。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在經濟法中,其主體地位十分明確。經濟法作為規范市場經濟環境的主要手段,明確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國家相關部門加強企業在經濟法推動下良性發展。因此,必須加強經濟法建設,不斷完善經濟法律體系,逐漸提高經濟法對企業的保護和規制作用,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