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平 寧縣良平鎮財政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但是社會建設并不因此而停滯,尤其是建設新農村,基于社會事務對財政的客觀需求,鄉鎮財政支出仍然在持續增長,財政收支矛盾凸顯,同時鄉鎮財政資金還存在使用效率低的現象,支出監管工作薄弱,給鄉鎮財政正常運行造成一定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鄉鎮基層財政支出的監管,改進態度方法,讓財政資金發揮出更大的效用。
首先,鄉鎮財政支出增大,需要有效監管。建設發展“三農”事業離不開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鄉鎮財政作為基層的實施主體,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有最直接的影響,國家強農惠農的政策是否能夠落實,也體現在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上,因此必須要加強對鄉鎮財政支出的監管,保證財政資金支出的準確性、安全性、穩定性,保障財政資金真正的應用于社會公共產品,服務于大眾,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還能夠預防、治理基層腐敗現象。其次,鄉鎮財政良性發展需要有效的監管。鄉鎮財政是我國財政體系的最基層,而且很大一部分在偏遠地區,本身經濟不發達,國家財政分配也沒有優勢,財力不足、支出欠管是最普遍存在的問題,雖然近些年的財政改革給鄉鎮財政支出管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但是鄉鎮財政在落實管理方面并不理想,農民民生支出的項目多、覆蓋面廣、資金量大,在財政支出的過程中常會存在一些違規違法現象,財政資金投入無法帶來相應的產出,給鄉鎮財政正常運行發展也帶來不良影響,要使財政資金使用有效、高效,就離不開對財政支出的大力、全面的監管。
鄉鎮政府的工作重心多放在發展地方經濟,加強地方建設方面,招商引資、提高組織收入一直以來都是鄉鎮政府關心的主要工作,對于財政支出的監管方面責任意識不足,一方面認為財政資金量雖小但是用起來規矩卻多,過于細致的監督有礙于自身的發展建設,因此在思想上存在忽視主動監督管理的意識,而多是依賴于應付被動檢查,財政支出的監督工作被弱化、淡化、邊緣化。另一方面在財政支出上存在只要把錢按規定、按時間劃撥出去就完事的想法,至于如何追蹤管理,如果實現效益則是非常難的工作,因此也存在潛意識的放任管理的態度,而且在本地發展的需求上,爭取財政資金已經十分不易,如果再加以嚴格監管,會吃力不討好,存在這樣的思想,使得鄉鎮財政支出缺乏有效監督,監管的積極性不高,工作責任意識不強。
大部分的鄉鎮地處偏遠,經濟落后使得一些現代的先進技術、設施無法全面覆蓋,當前信息化管理技術手段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但是在鄉鎮財政支出管理方面卻少有體現,例如相關的財政支出信息數據庫、支出監管信息平臺建設落后,不能對財政支出做動態的跟蹤管理和流程上的精細化管理,以現有的管理方法常會造成基礎信息不完整、更新慢、不真實的問題,鄉財縣管的體制使得鄉鎮財政支出無法及時有效的做出管理應對,而且監管存在偶然性,一些檢查不到的鄉鎮容易存在潛在隱患。
隨著我國惠農強農政策的逐一推行,各項補助名目繁雜,對于財政資金的使用要求也在逐漸提高,并且向著規范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資金要落實到位、到戶、到人,如此一來就增加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登記、核對、發放都需要人工來處理,而鄉鎮政府的工作人員編制不足,素質水平、年齡結構也不理想,而且一些工作人員既要負責財政崗位,又要負責機關崗位,責權不明,精力不夠,工作效率難以保證。
首先,全方位的監管包括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即鄉鎮政府對外應當加強與上級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的溝通,聯動監督,主動接受監督,對內要加強自我監督的管理意識,發現問題要先自責自省,及時按規處理;在財政支出監督內容上要覆蓋全面,做好登記審查核對工作,不留空白和死角,對于資金撥去哪,撥多少,什么時候撥以及資金的使用方式,產生的效益,都要明明白白,要從事后找補的態度優化為全程監督,及時介入;其次,精細化就是把財政支出監督工作標準化、細致化,將監督工作切實落到實處,優化財政資金分配,為財政支出減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發揮出資金的最大效益。
預算監管是財政支出的事前監督辦法,所有財政資金都應納入預算管理,提前做好預算編制,一經審批通過,則嚴格按照編制使用資金,不能隨意更改,要做到先有預算才能支出,對于沒有進入預算的項目則不允支出,避免貪污浪費的現象出現;將績效評價與財政支出管理相結合,明確資金配置效益目標,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使財政資金支出使用更有目的性,降低隨意性,可以將資金支出績效作為一項考核標準,并與未來的財政資金劃撥掛鉤,以此來激勵鄉鎮政府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監管的積極性。
政策落實需要工作人員為實施主體,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監管的效果,因此首先要補齊鄉鎮財政專業人才缺口,增加編制,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待遇,讓鄉鎮財政首先能招到人,才能進一步留下人;加強財政系統上下級、橫向的人才交流溝通,鼓勵年紀輕、懂業務的財政干部到基層去歷練,幫助鄉鎮財政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并對工作效果突出的進行表彰,提供待遇、崗位的進一步發展機會;抓好鄉鎮財政工作人員的學習培訓,增強業務能力,及時了解財政政策動態,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做好財政支出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