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成都 610021)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贛南地區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其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每當采茶季節到來時,茶農都會通過男女對唱的方式來表達對采茶的喜悅,這種男女對唱的模式也就是目前流傳的采茶戲前期雛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文化也受到了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和滋潤,逐漸的演變成極具客家文化特點的采茶戲,而贛南地區的各種民間故事也逐漸的被大家演繹成為獨具特色的贛南采茶戲,其內容方面主要就是贛南地區的人們生活、歷史的發展等,這種采茶戲隨著贛南文化的崛起也變得越來越興盛。贛南地區的采茶戲起源于明朝末年,當地人們通過對自身生活的記錄利用戲曲表達出來,因此,研究其唱腔的藝術特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贛南采茶戲文化的推廣和傳承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贛南地區的采茶戲起源我國的明末清初時期,其主要的發祥地就是安遠縣的九龍山地區,屬于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其衍變的基礎主要是民間的“三腳班”、“茶籃燈”、“采茶歌舞”等地方民間戲曲,大約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1]。任何文化的本質特征都是要不斷的發展和創新,贛南地區的采茶戲要不斷的發展就要自身進行創新,站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待傳統文化自身的內涵價值和歷史價值,努力推廣和傳承的同時添加創新,鑄就新的輝煌。
贛南地區的采茶戲的發展經歷了“草臺”到大雅之堂,鄉村到城市,從“戲子”到文藝工作者,從“塘里洗腳廟里歇”到居有定所,從傳統文藝到現代戲。其多采用創腔手法有“主題貫穿”和“主調選擇”兩種模式,其創作的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烽火奇緣》、《快樂標兵》、《風雨姐妹花》以及反映歷史革命素材的《金嫂》、《圍屋女人》、《蓮妹子》及《八子參軍》等,也有傳統的戲曲改變部分。贛南地區的采茶戲唱腔一般可以分為河東和河西兩個流派,兩個流派的唱腔都各有特點,同時也會因為演唱者嗓音條件的不同而唱出不同的風味色彩[2]。
從唱腔體系的創作及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個類型,贛南地區的采茶戲在唱腔體制方面的特性可以歸納為曲牌體的結構,其基本的結構單位就是曲牌,可以將不同的曲牌進行連接,最終構成一個完整的戲曲音樂。這些曲牌都有自己獨特的腔調,相對來說都可以表達不同的基本情緒。有的是單句就是一個結構的小段體,這也是最小的曲式單位,內容上雖然是一個單句,但是卻可以完整的表達出一首歌或者一個曲牌的完整意思[3]。也有由“起、承、轉、合”四個架構組成的一個段體,這種架構的表現整體比較方正,也是贛南地區采茶戲曲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外,在唱腔句式的變化方面可以分為縮減和擴充兩個主要的類型,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縮腔,后者則包括諸如插腰、加帽、搭尾、加垛、伸腔及加腔等。在唱腔板式方面也有諸多的變化手法,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淀,贛南地區的采茶戲也沖曲牌體逐漸的發展到板腔體的模式,依靠眾多的曲牌外部聯綴逐步的發展到依靠少數基礎腔調的板式,可以說這也是音樂戲劇性飛躍的一個表現。板式的分類可以分為:①平板,也可以叫做是“嘆板”或者是“單皮”,一般表現出中速,2/4拍,七言體上下句,同時帶有敘述和抒情的功能,并沒有太大的起伏。②簡板,也可以叫做是“托皮”、“疊板”、“訴板”,并不是獨立的板式,相比平板的結尾,其在上下句的結尾都會添加一個額外的小過門,起到間接的鏈接作用[4]。?③散板,主要包括“導板”、“哭板”,并沒有獨立的自身旋律,相對來說并沒有規則的架構,整體表現比較靈活。④快板、慢板及連板,前兩者基本上沒有較大的區別,只是速度的不同,節奏方面也沒有較大的變化;連板一般無過門,上下句表現的比較緊湊,感情表達的相對激昂流暢,有字無腔。
在劇種音樂風格的組成因素中,調式和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贛南地區的采茶戲具有獨特的旋法,因此,其音樂風格也是非常獨特的,我國的線性音樂講究的是陳述細節、風格韻味及音色。贛南地區的采茶戲音樂在調式特征以五聲微調式居多,相對來說五聲羽調式和商調式僅次其后,而五聲宮調式和角調式相對比較少見[5]。但是在一些五聲微調式曲牌中也會出現各種偏音,有的是裝飾性的,有些是具有變化曲調的色彩。在各種腔調中,也會看的不同的旋法特征,比如在《牡丹調》中可以看到:首先就是旋律采用了諸多的樂句和同音重復變化的方法,這種重復的手法可以更好的強調出主題的形象,并且可以很好的減弱音樂進行中的動力。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增加音樂進行動力,需要采用變化重復的方法,這種相同的歌詞配備不同的旋律,可以更好的保留原風格。其次是在《牡丹調》中一共有25個小節,在21個小節中都出現了“sol”主音,一般是間隔兩三個音就出現一次,整個樂曲中只有4個小節沒有出現。在旋法上更加突出了纏繞進行的特點,在贛南地區的采茶戲中《牡丹調》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整體的特點靈活多變。
贛南地區的采茶戲具有非常強烈的地方特點,其唱詞具有很好的文學性和口頭性,相對來說比較朗朗上口和通俗易懂,這也極大的體現贛南地區采茶戲的唱詞民俗性特點,其唱詞更多的是結合一些詞曲,利用詞為基礎,表達不同的音樂文化。比如在《十二月花》的唱詞中可以看出其主要描繪的是一年四季中的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的形象,從一月到十二月的每句的結尾都呈現出押韻的節奏,什么時候竹子會生芽,什么季節會做犁耙,摘棉花等等,這些都是贛南采茶戲前輩在日常的生活中總結出來,將各種農業知識更加形象生動的融合到戲曲中,作品整體更加貼近生活[6]。而且在詞曲中,都是用的“發花”轍,通俗易懂,在語言的表達方面也更加注重押韻。
另外,對于任何戲曲的唱詞來說,都非常注重其音韻的規律,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們所說的“字正腔圓”,這里的“字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其主要是指按照字行腔形成腔音列,每個字都按照讀的四聲陰陽調值化,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旋律片段。比如在《牡丹調》曲牌中,每個唱詞的最后一個字都是帶有押韻的,也就是“細、你、意”等,這種在戲曲的“十三轍”中屬于“一七”轍,因此,在唱這幾個字的時候,口型需要準確,咬字的力度要始終在“齒音”方面,口型不能輕易的做出改變,否則出現咬字不清楚的情況,整體的演唱效果將大大折扣[7]。
在贛南地區的采茶戲形成前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上都是打擊樂伴奏,沒有絲竹相關的樂器伴奏,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半班后就會為了配合整體戲的演出需要增加一些打擊樂伴奏,多是和一些大戲合班,同時也會引入一些民間的大戲音樂、吹打樂、宗教音樂等,作為采茶戲的開場、過場及整個演奏過程中的伴奏音樂。常用的伴奏手法有:按照骨干音的點來進行伴奏,按照腔配點來伴奏,模擬伴奏,強弱襯托伴奏及結尾伴奏。根據社會的發展,伴奏的因素也增加了一些諸如西洋樂器,如下表1所示:

表1 贛南地區采茶戲伴奏音色及位置
通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樂隊數量的變化和樂器的增加狀況呈現出正比的關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樂器不再是傳統的弦樂器,而是增加了一些西洋樂器,在種類和數量方面都有較大的上升[8]。隨著樂隊編制的不斷擴大,在樂器和演奏人員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樣就讓戲曲伴奏的音色和音量方面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贛南地區的采茶戲發展鼎盛階段,很多伴奏樂隊的人數都達到了20多人,而且是中西混合編配,西洋樂器數量大約20件,民族樂器大約50件。這么多的樂器就會讓整個合奏、齊奏往往有的時候會妨礙演員的演唱,因此,需要引入傳統的經驗來進行聲調、配器的處理,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發揮出唱腔伴奏的真實功能。
唱腔也是整個戲曲音樂布局架構的中心部分,在贛南地區采茶戲曲牌整體的風格中有著直觀集中的體現。上文提到贛南地區的采茶戲可以分為河東和河西兩種唱法,前者的唱腔幅度相對較小,整體比較柔情雅致,略微的帶有一點的說唱特點;后者主要表現的唱腔幅度較大,整體的旋律性更強,比較開朗激越。
在贛南地區的采茶戲表演藝術中,很多都是體現當地的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狀況,包括客家人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地理環境等。贛南地區采茶戲的表演元素主要包括:步子、扇子及袖子。
①步子,在贛南地區的采茶戲表演元素中,經常被稱為是“矮子步”,可以分為“矮樁、中樁和高樁”三種類型。“矮子步”一般是男性表演的元素專列,隨著贛南地區采茶戲劇目的不斷豐富完善,觀眾對于劇情變化需求的不斷升級,有的時候女性表演者也會采用“矮子步”,而且還別有一番的情趣[9]。在采用“矮子步”進行表達的時候往往需要考慮實際的人物屬性,以此來豐富和發展表現形式,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期,贛南地區采茶戲增加了諸如芭蕾舞中的立腳尖行走模式,將其和傳統的“矮子步”元素相互結合,形成一種新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比如在傳統《釣拐》中,將丑角劉二的扮演方面引用這種模式,就將其人物的玩世不恭,自鳴得意展現的淋漓盡致,整個浪蕩公子的形象刻畫的十分細致。
②扇子,這也是贛南地區采茶戲中經常使用的表演元素,是男性和女性演員經常使用的一種刀具和表現動作的元素,一般來說男性會采用“單扇”,女性則增加了“雙扇”。比如在《瞎子鬧店》中的盲人將其作為保護自己安全的“打狗棍”,而在《九龍山摘茶》劇情中則將其作為裝茶的工具等等。這些表演經過長期積累這種關于“扇子”的運用技巧就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又歸納總結出更多的使用技巧,呈現出一些列的手段,被載入了國家民間民族舞蹈中,成為了漢民族舞蹈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③袖子,在贛南地區采茶戲中,袖子主要是男性表演者的一種專用品,一般是在左手上鑲一個長約66厘米的大“袖子”,可以采用諸如“轉、挑、抖及拋”等形式來上下擺動袖子,這種和古典劇種的雙手袖具有明顯的不同,因此,有的時候也會被稱為“單水袖”。在贛南地區采茶戲女性傳統的表演中很少有“袖子”這種表演元素,一般是用“手巾”取代,通過對“手巾”的捏拿及翻轉來體現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很多時候強調的是“手腕”的力度、軟度及幅度,更多展現的一種美感。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贛南地區的專業采茶戲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系統的搜集和整理,概括其唱腔可以分為“茶腔”、“燈腔”、“路腔”及“雜調”四種類型,也被常常稱為“三腔一調”。茶腔主要是展現了贛南地區的地方特色及濃郁的田園風味,整體的表現是抒情,曲調比較高亢,很多表現的是農場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10]。燈腔則更多是高亢渾厚,整體粗狂熱烈,旋律比較跌宕起伏,戲曲的味道比較濃厚。路腔則是起源于湖南,被稱為“湖南調”,為了適應陸上的行走而演唱的曲目。雜調則是本地以及省外的各種小調及民歌部分,比較小巧玲瓏,很多都是優美的抒情部分。
綜上所述,贛南地區的采茶戲是我國戲曲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成員,對于贛南地區的采茶戲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通過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和完善贛南地區的采茶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對其進行推廣和傳承,為我國戲曲文化的發展增添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