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朱天星 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城鎮化最早由A.Losch(1969)提出。他首先提出城鎮是由生產要素在空間中聚集產生效用,進而形成的集聚結果。由于不同的生產要素產生不同的影響效用,各種要素共同發揮作用,最終產生經濟效益。黨在十六大會議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鎮化概念,會上提出我國要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黨在十八大會議對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和“產城融合”發展現狀給予高度重視。黨中央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
目前經濟學家對新型城鎮化的探索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徐和平(2015)為代表的發展動力論。他提出新型城鎮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化共同作用的結果。二是以單卓然(2015)為代表的人本發展論,他提出新型城鎮化是人本城鎮化,提高人的素質,進而使人能夠得到高質量發展。三是以張占斌(2013)為代表的區域協調論,他提出實現產業和科學技術兩者的耦合協調發展才能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
姜澤華(2010)通過分析我國產業結構發展進程,得出在現階段,產業結構的升級還受環境污染等制約。干春暉(2011)提出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度量方法,得出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不確定性,相反,合理化的經濟增長效應比較穩定。許恩旗等(2018)指出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其中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強于第一二產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韓永輝(2016)指出我國的產出彈性與資本要素、勞動要素的投入關系呈現“倒U型”,同時,我國目前正處在由加速向減速轉變的拐點。
對于調節產業結構升級眾多因素研究中,張宗益等(2015)認為產業結構升級受金融水平、市場開放程度和技術進步三者共同影響,其中技術進步是根本原因。章文光等(2018)實證分析產業結構升級受對外開放程度、技術進步和勞動力轉移三者共同影響。
經濟學家重點從以下三個角度探索城鎮化與產業結構的作用效果。第一方面是城鎮化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張宗益(2015)從人口、社會、經濟和環境四部分綜合測度城鎮化,實證得出城鎮化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但存在區域差異。黃亞捷(2015)和曹策(2018)均通過實證研究分析產業結構優化受城鎮化影響。周敏(2019)運用30個省(市、自治區)數據實證得出了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優化具有明顯推動作用。
第二方面是產業結構升級拉動城鎮化水平提高。溫濤等(2015)提出產業結構升級通過影響城鄉收入差距進而對城鎮化產生正向效應。于驥(2017)通過對31個省2005-2015年面板數據進行協整分析,得出產業結構升級對不同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具有不同的效用結果。
第三方面是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相互促進作用。徐傳諶(2017)通過構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得出產業結構優化和城鎮化進程之間相互影響機制。吳穹(2018)實證得出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
綜上所述,經濟學家已從理論和實證角度對新型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展開了深入的探索。得出如下結論,產業結構升級會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會對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的發展具有拉動作用,促使產業布局愈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