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磊 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所謂安全管理的雙重預防機制,一是安全風險分級管控,二是隱患排查治理,兩者均為安全管理的預防手段,加在一起就是安全管理的雙重預防,二者是上下承接關系。前者是源頭,是預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線;后者是預防事故的末端治理。構建雙體系,是要實現事故的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是安全過程管理理念的具體實踐。通過建設能切實提升企業安全生產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本文分析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過程及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初步解決辦法。
目前我國在安全生產理論方面的工作還比較匱乏,安全生產工作還未正式起步,我國工程項目也由于缺少理論指導,事故頻發,尤其在 2000—2005 年發生了大量的安全事故。也正是因為事故的頻發,我國政府頒布了“隱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機制。這一機制的頒布使安全工作的重點出現了轉移,人們不再像之前的那樣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事故發生之后,而是開始對安全事故進行預防,建立相應的預防體系,爭取在事故發生之前就發現存在于工作中的安全隱患,將事故扼殺在萌芽階段,最大程度上減少安全事故造成的各種損失,降低施工中的事故發生率。然而,這項工作也僅僅是減少了小型事故的發生,對于大型安全事故來說,仍是效果甚微,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來有效降低事故的發生概率。
確定安全風險等級之后,需要根據安全風險的等級明確安全管控措施。管控措施的制定既要突出管控措施的針對性,同時也要根據實際管控措施的特點,對管控措施進行細化,保證管控措施能夠具有較好的落地,避免安全管控措施浮于表面,缺乏執行力。在實際執行中不能滿足安全管理需要,在安全管控措施的制定中,需要按照安全風險等級進行,同時還要提高安全管控措施的代表性,使安全管控措施能夠形成對重點環節的管控,達到在現有的安全管理局面下,實現對重點環節的管控達到提綱起領的作用。通過對安全管控措施的明確,能夠提高安全管控效果,保證安全管控能夠達到預計目標,提高安全管控的整體性和實效性。
安全風險管理規章制度需要結合實際的生產情況和生產的目標,對于各類具有危險性的裝置、反映生產過程、原材料等進行合理的控制工作,尤其是在設備方面進行安全風險的控制,設備的運行過程可以更加高效和連續,保證在關鍵性的環節不出遺漏,也使得整體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同樣的保證。與此同時,企業不斷完善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過程中可以將生產過程的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將管理的過程更加有效的進行,安全風險管理的結果更加突出。在生產的關鍵工序、危險源等及時進行處理,從而將各個生產環節等都進行嚴格的控制,做好安全運行標準的設定工作,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安全風險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對辨識、評估出的安全風險進行分類梳理,綜合考慮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誘導性原因、致害物、傷害方式等,確定安全風險分級,并對辨識、評估出來的風險進行分類分級管控,明確責任部門、責任人和管控措施。
相關技術人員在企業安全排查過程中,需要進行機械設備隱患的排查工作,將實際生產和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與分析,做好詳細的記錄,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資料。通過這種隱患檔案的記錄工作,使得安全隱患的控制更加具有針對性,并且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做好設備隱患的精準定位和出路。在完善和整合隱患排查檔案的工作階段,就可以進行動態管理的工作,將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從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在實際的工作中提升安全隱患排查的水平,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
在風險分級的基礎上,根據可能產生的安全事故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應急預案,落實應急的組織、投入、教育培訓和演練。從而在安全事故發生時,能夠按照應急預案有條不紊、有針對性的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所以在風險管控過程中,必須提高應急預案的全面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使應急預案能夠指導安全管理工作有序進行,對于突發事故能夠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通過應急管理的落實,能夠使整個安全管理在落地實施中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通過對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的分析,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應當有效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體系。這對提升安全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根據安全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做好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體系建設,為安全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