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件輝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二戰后,德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得益于職業教育的“雙元制”,雙元制主要指“雙元制”課程體系,包括學校理論課程體系和企業實訓課程體系1。這種職業教育體系是最有特色的教育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高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企業(雙元制職業培訓)、職業學校(全日制職業培訓)等。高等教育有雙元制大學、職業學院、技術學校等。高等教育中的雙元制大學與高中教育中的雙元制職業培訓進行了完美的銜接,為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夠進入不同的高等教育打通了不同的通道,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繼續學業問題,而且也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雙元制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生源,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學對象。
學徒、雇主和國家都積極參與到雙元制職業教育中,雇主的參與為雙元制的有效性做了鋪墊。我國的職業教育也認識到雇主參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執行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對培養經費的負擔問題,教育教學培養目標問題,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問題,企業新員工流失嚴重問題等。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委托執行者主要有商會、社會伙伴和國家。商會的職責主要是為培訓企業提供建議和服務,解決學徒與公司之間的爭議等。社會伙伴的主要職責是協調各方利益,合作制定公司內部培訓標準等。國家的職責主要是,資助、從宏觀上進行監督、提供各種服務等。我國的社會伙伴發揮的作用的確很有限,除了發布信息,很少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很少積極有效參與高職教育。國家在雙元制教育中的作用日漸突出,近幾年大力推行的1+X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立,為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提供了有力保障。
對廣大的職業教育學徒來說,在真實的操作工作環境下學習,可以獲得對提供培訓的公司和職業的認同,獲得特定職業能力、資格和進一步的教育培訓措施。
對不同規模的、不同競爭能力的企業主來說,可以獲得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力資源,提高服務和產品的質量,節省招聘和再培訓成本。
對于國家來說,可以獲得一大批熟練工人,具有高度現代化的職業培訓體系,可以有效地管理職業培訓并確保質量,提高國家競爭力,降低失業率。
目前,從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的實際來看,高職教育生源主要是:普通高考、單獨招生、綜合評價招生。除此之外,還有校企合作、中外合作、“3+2”專本銜接、省屬高校地方高職農村專項、高職院校與技師學院合作培養計劃、藝術類、體育類招生等多種形式。農民工、下崗職工和在崗職工有很強的學習需求和意愿,可以為這些群體提供教育培訓。同時要有國際視野,為國外有職業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職業教育服務。
我校實施“名校名企育優生”戰略,在特高校的建設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現代學徒制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拓展校企合作范圍,形成了“1+1+N”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師資培養、實習就業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其他高職類學校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培養目標,與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找到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教育形式。比如學徒制、名師工作室。同時老師(包括外籍教師)與合作企業(包括國外企業)要加強溝通,了解產業前沿,讓知識、技術、技能融合發展。
目前施教主體主要是本校教師、兼職教師、校企合作很少的企業方任教人員、一些小范圍的外聘專家等,盡管他們都在某方面有很深的研究,盡職盡責,但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飛速的,如何把握行業動向、整合資源、快速學習,跟進科技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施教主體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比如由職教司、其他官方或非官方組織的全國性科技普及教育、文化素養教育、特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安全教育、美德教育等,可以將優質的專業化的教育資源通過網絡付費的方式引入到職業教育中來,讓更多的施教主體包括聘請外籍教師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持續發展。
行業協會、教育主管部門、社會伙伴要在職業教育中發揮引導和監督的作用,制定出培養的層次、體系和標準,監督高職教育的質量,促進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比如國際合作教育的培養收費標準,經費如何分攤,外籍教師的工資如何支付,本校教師出國任教的差旅、工資如何分攤,學校在合作辦學中的稅收支付問題等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
綜上所述,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對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職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國的高職院校一定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特色和資源狀況,找到合適的雙元制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