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中共重慶市北碚區委黨校
當前,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伴隨社會經濟的持續、迅猛化發展,以及經濟轉型的穩步推進,疾控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短板日漸凸顯,如何解決疾控體系構建中的突出問題,加強完善疾控體系建設就顯得刻不容緩。
我國疾控體系是由國家疾控中心和下屬的省、市、縣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防疫體系共同構成的。21世紀以來,疾控體系逐漸在管理體制、基礎設施、法律法規等方面不斷健全和完善,自2003年后,自上而下加快了對疾控中心的建設,疾控體系現代化的雛形初步呈現,2009年深化醫改后,逐步從傳染病防控轉向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改革步伐得以加快,疾控體系有了長足發展。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雖然在發展道路上艱難曲折,歷經動蕩和考驗,但在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疫情面前發揮著重要作用。
疾控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一方面它承擔著政府部門的疾控工作責任,另一方面又兼有疾控專業技術職能,不僅需要不同部門履行好各自職責,同時也需要各級衛生醫療機構之間的相互協作和努力。但是,當前我國疾控體系中普遍存在缺乏統一指揮和分工合作機制等問題,從而導致疾控機構專業技術能力建設發展受限,不僅承擔過多指揮與協調責任,且存在重復及交叉管理,使得各部門之間的工作不能落到實處。
疾控工作崗位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還需要熱愛公共衛生事業,需要德才兼備。但是,目前我國疾病預防控制發展過程中,一些疾病控制部門的人員結構普遍存在不合理現象,人員素質整體不高,缺乏良好的知識背景教育,業務能力較弱,個別地區人才斷層現象尤其明顯,人才匱乏使得體制的發展受阻,極大地抑制了我國疾控工作發展步伐。
疾控機構是全額財政供養事業單位,日常工作靠中省轉移支付疾控項目和縣財政年度經費支撐。由于政府部門缺乏應有的重視,國家投入未能全覆蓋,使得疾控機構長期投入不足,辦公經費、業務經費十分緊張。近年來,疾控機構收費自留技術服務項目大多被取消,但沒有保證財政合理的補償,使得疾控系統及人員原本偏低收入更是較大幅度降低。
公共衛生立法前瞻性不夠,很多法律都是被動立法,若干次有關公共衛生立法都是由發生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后倒逼出來的。由于公共衛生法律的執法主體變動頻繁,給公共衛生法律執行帶來很大困擾,很大程度上影響法律執行的連續性。普遍存在立法不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現象。
明確一個核心指揮協調部門,對協同部門職能進行詳細劃分與明確,由疾控中心牽頭攬總開展防疫工作,衛健委負責制定政策,建立職責明確、能級清晰、運轉順暢、保障有力的疾控體系和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在“大健康”理念基礎上,共建共享整體融合發展,針對現有的公共衛生服務方式加以改革,共同推進一體化協同機制建設。
進一步加快疾控體系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增加疾控體系科研人才編制數量,吸納人才充實現有空缺編制,盡快構建具有科研能力的專業隊伍。各個職能機構要建立健全選人用人機制,嚴格落實疾控人員準入制度,實行人才優化和重組,引進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人才,激發隊伍活力,提高疾控隊伍整體水平。
進一步加大疾病控制預防投資力度,各級經費在財政預算中單列,消除投入的隨意性,做到投入全覆蓋。特別是主管部門要更加重視疾控工作,不斷健全完善經費管理制度,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障資金足額投入并建立動態增長機制,同時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疾控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薪酬、津補貼、績效獎勵方面由財政予以保障。
針對一些重大疾病,國家需要制定相關的預防和控制的律法。完善的法律建設可以明確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級政府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的作用,結合法律及地方特色來開展科學合理的疾控工作。確定政府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法定責任,在全社會樹立預防為主的理念。及時修訂完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相關法規的實施細則和各項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