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彥 河南科技學院
實踐教學是高職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教學能夠讓學生群體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思政理論知識的內涵,并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應該借助信息網絡的優勢,對教學內容以及教育形式進行創新,提升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在互聯網時代,創新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是落實黨中央文件精神的需要,黨中央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就有明確指出,“要進一步規范實踐教學”。同時,高職院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創新也是高職院校的教育使命所然,在當前階段,高職院校的教育培養目標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在教育過程中要想將學生群體的知識經驗轉化成專業技能,需要高職院校通過實踐教學來實現,讓學生群體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1]。同時高職院校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也是滿足學生群體全面發展的需要,通過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學生群體能夠身臨其境,在親自實踐中總結知識經驗,這樣既能鞏固已有的知識,同時也能加深對于思政理論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在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中,學生群體可以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在一起,鍛煉學生群體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群體能夠熟練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原理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在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中都存在一些不足,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只有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才能有效的解決當前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升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對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也是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當前階段,很多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都是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班上學生的人數眾多,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師很難有精力去照顧到這么多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也存在經費不足以及學生群體人數眾多的情況,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師可以使用信息網絡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在當前階段,很多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存在形式化比較嚴重的情況,教師對于思政實踐教學缺乏明確的教學規劃,同時很多高職院校受到教育場地以及教育經費等問題的限制,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很難正常開展。由于缺乏明確的教學規劃,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教學形式不夠多元化,沒有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導致教學效率較低。
在當前階段,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非常單一化,思政教師在課堂中占據著主體地位,采用的是機械式的教育模式,教師在講臺上對著教材進行授課,學生群體只能被動地學習知識,導致學習的效率低下,同時學習過程也會非常枯燥和乏味,不少學生對于思政課程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2]。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由于知識儲備的局限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不嚴謹的地方,會讓學生群體更加熱衷于在網絡中展開自學,使教師的知識權威性受到一定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來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由于互聯網具有非常高的互動性,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在教學中需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升學生群體的參與性,同時借助信息網絡,通過網絡教育平臺,開展思政課網絡視頻課程,引導學生群體在線上學習同時在線下課堂展開式教學實踐。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在互聯網平臺中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自媒體平臺,借助微博、微信以及QQ群等,通過這些平臺和學生群體之間的加強交流和溝通,拓展教育的途徑和內容,為學生群體創造多元化的交流渠道,提升思政實踐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要合理利用并整合網絡中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出思政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完善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在當前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著興趣,同時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非常快。尤其是在互聯網深入發展的今天社會,學生群體可以借助互聯網查找到海量的信息和資源,對社會動態也有著全面的了解,知識視野會非常開闊,高校的思政教師需要深刻認識學生群體的這些特征,在開展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中,需要勇于突破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調動學生群體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需要對思政課程進行精心的設計,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素材以及最新的信息教學手段,對思政實踐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同時搜集互聯網中相關的思政教育素材,在課堂講解時用來補充教材中的理論內容,選取一些最新的時政熱點新聞以及信息網絡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升思政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高職院校需要建立思政課程網絡教育的教育理念,對于思政教師來說,需要勇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群體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民主教學的創新改革,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群體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化,很多知識內容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中進行查找和獲取,對于教師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因此思政教師需要認識到這種變化,主動適應網絡時代的信息化教學,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以及合作者,構建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3]。同時思政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網絡教學能力,能夠熟練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尤其是高職院校中一些較為年長的教師,需要加強工作技能培訓,熟練掌握互聯網教學知識,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利用互聯網渠道提升教師的知識視野,拓展教師的知識面,借助互聯網中海量的信息資源,完善思政教育內容并增加思政教學的感染力。
高職院校還需要對思政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創新,借助互聯網教育平臺對學生群體展開核心價值觀念教育,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同時確立遠大的奮斗目標,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思政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化網絡平臺,對學生群體展開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同時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教師更加有責任要引導學生群體建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加強對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群體的愛國情懷。通過互聯網教師還能夠對學生群體展開道德教育,由于互聯網開放的屬性,因此網絡中也存在很多良莠不齊的信息,有的不法分子借助互聯網發布一些負能量的言論,甚至還有一些過激的言論[4]。由于學生群體的思想價值觀念還沒有完全的形成,同時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對于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較弱,同時學生群體對外界的新鮮事物也充滿著好奇,非常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為了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的上網,增強對不良信息的鑒別能力,需要對學生群體展開思政教育,使學生群體能夠具有一個正確的上網習慣,自覺遠離網絡中的負面信息。
高職思政課實踐課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構建全方位的實踐教學平臺,這樣才能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效果。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園內部成立調查問卷平臺和新聞播報平臺等,思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在課堂上講解最新的思政案例,然后引發學生的討論,同時鼓勵學生群體根據教材中的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培養學生群體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高職院校可以在學校內部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合理利用學校內部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專題的形式開展實踐教學,定期組織學生群體參觀校園內部的圖書館,參觀學校中的名人事跡,開展職業道德的實踐活動[5]。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可以開展思政內容知識競賽等活動,定期組織一些歌頌祖國的有獎征文活動,讓學生群體在實踐活動中能深入理解思政理論知識的內涵,同時高校還可以積極拓展校外思政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群體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品行。與此同時,高校還應該構建虛擬教學平臺來提升思政實踐教學的成果,譬如說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校可以開發出移動端的APP,通過這個軟件定期更新一些思政課程的實踐內容,這樣學生群體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夠查到相關教育信息,提升思政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勇于突破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束縛,引導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為學生群體提供更加完整的教學服務,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