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婷 鄧茹靚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王楠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目前,我國人口結構失調,預測十年后老齡人口比例將超過日本,嚴重阻礙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亟待解決。而如今獨生子女家庭眾多,養老機構數量少、費用高昂,因此,探索出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尤為重要。“時間銀行”的倡導者是美國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員卡恩,即志愿者可以把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或家人需要時就可以用支付的時間來換取別人的幫助。然而,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為低齡老人,相比而言,大學生這個群體具有很強的特殊性,時間精力較為充沛,綜合素質較高,應當成為養老志愿服務的主力軍。
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較高,能跟進時代思想,樂于接受新興事物。大學生加入“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中,不僅可以打破“時間銀行”大部分為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的局面,更可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志愿服務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大部分僅能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基本幫助,而大學生能夠迅速學習多項技能,為老人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滿足其精神需求,提高服務的含金量。
大學生具有較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養老志愿服務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課余生活,發揮空閑時間的價值,也有利于大學生全方面提高綜合素質。相較于其他志愿服務群體,大學生從事“時間銀行”志愿活動優勢明顯,可以增強服務的可持續性和連貫性,減少因服務群體的流動而給老人帶來的適應性問題。
高校的學生社團由興趣相同的同學自愿組成,開展各類第二課堂活動。目前山東大學等高校已經成立“時間銀行”相關社團,將養老志愿服務以大學生社團的模式來運作,打破了傳統模式的局限性。大學生年齡相仿、學習生活環境高度相似,在活動過程中較易達成共識,提高服務效率,志愿活動與學分掛鉤,更是提高了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類學生社團以“互幫互助、服務他人”為宗旨,與“時間銀行”的愛心互助特征相符,同時,在學校的統籌下自我管理、運作,具有自發性、自愿性、非盈利性等特點,能夠有效降低“時間銀行”在運營過程中的各項成本。
以安徽財經大學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32份,有效回收率91.5%。
由于大學生幾乎活躍在社交媒體上,我們自行設計問卷后,選擇在網絡上發布,通過社交媒介可快速獲取信息。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年級、性別、專業等,對“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模式的認知了解度,對“時間銀行”志愿服務的參與意愿及原因,以及對此模式的看法、態度等。
1.基本信息
在所調查的大學生群體中,男生354人,占比48.36%,女生378人,占比51.64%,性別比例較為均衡,差異不大。年級分布方面,大一年級的學生占比 26.00%,大二年級的學生占比 28.23%,大三年級的學生占比 31.28%,大四年級的學生占比 14.49%,大三年級所占比例最高,大四學生占比較少。被調查群體的專業方面,國貿、金融、會計占比分別為21.47%、18.34%、16.28%,位列前三。
2.認知度分析
調查的大學生群體中,有 50.4%的學生不了解“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模式,27.1%的學生了解一點,17.4%的學生比較了解,只有5.0%的學生十分了解。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了解過時間銀行,說明大學生對時間銀行的平均認知程度較低,對此的關注度不高,有待加強。
3.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
愿意參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的大學生有574人,占被調查人數的78.42%,不愿意參與的有158人,占比21.58%,說明大部分學生對“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持積極態度,愿意參與其中。從影響大學生參與意愿的因素方面來看,當被問及愿意參與的原因時,43.24%的同學選擇“可以幫助他人,為社會做一點貢獻”,37.19%的同學選擇“家人或自己以后可以享受服務”,19.57%的同學選擇“自己空閑時間多,可以豐富課余生活”;當被問及不愿意參與的原因時,62.38%的同學選擇“不知道參與的途徑”,25.42%的同學選擇“自己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選擇“對這種機制不太信任”或者“其他”的同學占比12.2%。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大部分大學生思想積極、樂于奉獻,參與意愿較高,但也存在著參與途徑單一、機制不夠健全等因素影響著大學生的參與意愿。
4.看法及態度
在被問及對“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模式的看法時,64.56%的同學表示看好,認為此種模式較為新穎,有利于緩解我國的養老問題,應該在全國推廣。29.35%的同學對此種模式持懷疑態度,認為難以全面推行,剩余6.09%的同學對此沒有自己的看法。
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提出已有三年,但并未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良好推廣,其公眾認同度并不高,即便是在對各種信息廣泛涉獵的大學生群體中也是這種情況。向高校大學生宣傳,使其對這種服務模式深入了解并達到可操作的狀態并不簡單。通過調查,發現近60%的大學生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等同于平常志愿活動,同時約一半學生認為此志愿活動在大學生中開展艱難,耗費時間精力多。
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納入高校志愿服務體系,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大學生沒有專業的照顧老人經驗,其次是高校志愿者流動性大,堅持參與活動的大學生數量少,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志愿學生社團的內部管理問題、與當地養老機構的對接等問題有待解決。
中國有句古話“越活越小”,年齡大的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樣,任性執拗,但更需要被人照顧呵護,這一點要求大學生提前做好功課,掌握一些與老人溝通交流的技巧。老人年齡大,身體機能下降,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傷,志愿者需要提前參與培訓,會占用志愿者較多的課外時間。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模式最吸引人的就是志愿服務可以轉化為“時間幣”這一特點,但是大學生參與養老志愿服務獲得的“時間幣”該以什么方式計量,后續又如何轉化,轉化種類有無規定等都尚未確定。
大學生相關經驗不足,服務不當很可能引起老人身體不適,如果沒有良好的服務評價機制,服務質量難以監督評估并做量化處理。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志愿者主觀因素的差別,服務過程中容易產生系列問題,一方面會給老人帶來不愉快的體驗,另一方面可能影響高校和養老機構的合作。
通過公眾號、線上知識活動等向在校學生普及“時間銀行”“時間幣”“互助養老”等新概念和運營模式。前期公眾號每日推送相關知識,提高大學生對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模式的認知度,中后期通過講座、活動推廣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學校應成立專門負責“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運行管理的團隊,聘請專門人員帶領組織團隊,定期邀請機構人員到校培訓。同時學校通過培養一批學生,形成不同職能部門,分工領導并為每次參與志愿活動的學生做基礎培訓,提高志愿者服務能力和水平。
將志愿服務時間以時間幣的形式存儲在時間銀行的同時,與大學生第二課堂學分結合。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納入課程計算課時,規定在大學四年期間修滿一定課時才能給予畢業。服務時間轉換成時間幣,需要通過專門監督和測評,綜合考慮服務質量、服務態度等,形成綜合評價,按照一定比例換算,存入時間銀行。同時,可以對年度表現優異的大學生給予校級表彰,鼓勵更多在校生參與。
學校前期通過邀請專業人員對活動組織者培訓,落實活動應急方案,每次活動前都要做好必要的服務技巧性培訓,培訓合格且身體健康者才予準入。服務理念、服務要點年年傳承出新,活動后要及時反思,接受批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