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敏 江蘇省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現代學徒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意向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會計基礎教程》課程就是在此背景下開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本課程的設計總體要求: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技能為主線,以項目課程內容為主題,以會計崗位操作要求為主要考核依據,以夯實基礎、適應崗位為目標,盡可能形成項目化課程體系。課程以“實現認同職業角色、夯實專業基礎、履行崗位能力、把握初級會計崗位專業技術”等四個基本目標,以“原始憑證的填制——記賬憑證的填制——會計賬簿的登記——會計報表的編制”等項目設計教學任務,依據初級會計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要求和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基礎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本文根據教學實踐思考以下幾點。
本課程是我校會計類中高職學生在學習《基礎會計》課程的基礎上,開設的一門會計實務課程。學生初步掌握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及會計核算程序,具備了部分會計知識,但是不很熟練,知識不很牢固,還是零散的機械記憶的模塊化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操作,一方面鞏固了理論知識,另一方培養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教學軟件平臺,對學生操作的結果及時反饋是否正確。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做完之后知道結果對錯,相比較與之前的手工操作,更加有針對性,也更能檢查出每位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便于老師進行針對性教學。在分類業務講授完畢后,把業務綜合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業務,由學生操作完成,在此基礎上再講授銀行存款日記賬的登記及利潤表的編制。
學生思考問題不全面,細節注意不到,錯誤率高。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先演示教學平臺中記賬憑證的填制要求,再分析各類業務涉及的原始憑證,最后完成記賬憑證的完整填制,學生一聽就懂,對照著操作也能順利完成。但是等全部講完業務,綜合一套完整題目讓學生操作時,就會錯誤百出,15筆經濟業務,兩節課時間大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就算做完,也會錯誤一半。偶有一兩題新的業務比如報銷差旅費時取得住宿專用發票和取得普通發票的處理要做不同的處理,從我們學習會計的角度來看不算問題,但是對于初學者往往注意不到從而出錯,這樣的錯誤導致一題分值全丟,因為在編制記賬憑證時,分錄三要素任何錯誤,該題不得分。這個時候學生著急,老師更急。明明講過練過的題目,換一個說法就不會做。根本原因是學生不太能理解原始憑證表述的經濟意義。
針對五年制高職二年級學生,專業知識還不是很扎實,只是學習了基礎會計前半部分內容,知道了常用的會計賬戶,簡單的業務處理,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先是對企業基本采購、生產、銷售、資金收付、差旅費預借與報銷、期末歸集制造費用、結轉完工產品成本、結轉銷售產品成本等業務逐題講授、分析、演示考評系統操作,讓學生將該類型業務的原始憑證名稱、分析結果、應該編制的會計分錄記錄下來,便于記憶及課后的復習。此時急不得,需要老師和學生慢慢適應這種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操作。強化由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的轉化,教學中讓學生先自行完成一套題目,然后訂正錯題,接著記錄業務題的摘要、原始憑證名稱、會計分錄。通過這一方法讓學生強化意識,比如看到付款申請單和轉賬支票存根就能想到的會計分錄是:借:應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看到收料單、增值稅專用發票等單據就能判斷出 借:原材料、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貸:應付賬款等。這一方法簡單,雖然有點兒強硬,但是這是解決學生無法識別原始憑證的最直接方法,這是針對初學者進行實務操作掌握的有效方法。同時還需要多次上機練習,讓學生在操作中找規律,記規律。按照這一操作,期末所帶班級中大部分同學能夠完成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成績,近一半的部同學考核成績在90分以上。
教學中老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特點及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不能急躁。學生年齡較小,專業知識不是很扎實,這是事實,會計實務操作貼近仿真實務,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準確分析處理,這種由初學者到實務的轉化,需要耐心細致的講練,從學生的角度尋找一種適合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學有所獲。
實務操作教學,要求老師的演練示范,因此需要老師對會計實務知識要扎實,教師自身本領要硬,充分利用智能考評平臺,針對不同題目,快速做出處理,讓學生信服老師。常言道,要想教給學生一桶水,老師必須有一缸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本門課程之前必須經過精準的實務培訓,明確課程教學對象,尋求適合的教學方法,教授正確的認知規律。教學中要求教授給學生會計實務操作的技能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讓學生死記題目,缺乏變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