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靜 ,鐘友坤
(河池學院 1.教師教育學院; 2.教務處,廣西 河池 546300)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結合到具體的某一門專業課程上來,課程思政要思考的就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融入哪些思政元素?該如何有效融入?要解決好的就是如何發揮專業課程潤物細無聲的隱性“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
近年來,深度學習成為學習科學領域一個研究的熱點,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從研究發展方面來看深度學習的內涵功能、價值取向、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它是一種與課程思政相契合的學習方式。
最初學者們對于深度學習的認識,偏于心理學認知學派的“信息加工”理論,強調的是學習者要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如比蒂(Beattie)、柯林斯 (Collins)等認為,深度學習方式意味著學生為了理解而學習,主要表現為對學習內容的批判性理解,強調和先前知識與經驗連接,注重邏輯關系和結論的證據[1]。我國“教育技術學”領域學者黎加厚認為“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2]。也就是說,深度學習之 “深度”較之于死記硬背和簡單記憶的淺表的、易忘的淺層學習,最重要表征是:應當能夠使知識保持長久,并能運用。而要做到這些,學習者必須把握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在頭腦中建立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即使知識結構化,而不是碎片化、孤立化地保有知識[3]。
政治理論的學習要求“入腦入心”,其實質也就是要求我們在政治理論學習時應該采取深度學習的方式,能與自己的知識結構、精神信念相互關聯。不僅能正確領悟、記憶持久,還能不斷內化,深刻認同,使之逐漸成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于行。課程思政過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同樣不應該是過眼云煙、蜻蜓點水、模仿裝潢,專任課教師應該本著“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感,設計好能促進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 “有溫度、有深度”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所獲,有所悟,心有所念,行有所動。
一切現代的教育教學或學習都必須以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隨著對深度學習研究的深入,有學者提出全視角的深度學習觀。認為“深度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思維,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更是情感、意志、動機、精神乃至身體等全方位的投入的過程。”“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所能學到的不能僅僅是知識或思維,抑或是解決問題等理智方面的能力,更應當是全面的發展,像情感、意志、精神、激情、德性、靈性、自由、理想、卓越性、超越性等這些能夠賦予學生的整體生活以意義乃至對于學生終身幸福至關重要的品質與價值理應是深度學習過程中相伴隨的、內在具備的特質。”“深度學習過程還是一個社會文化過程。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學習者在與他人互動以及環境互動中,關注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最終能夠遷移并能夠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意義生成的過程。”[3]總之,深度學習應秉持“全人教育”的價值取向(小原國芳),培養 “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人 (赫欽斯)。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綱要還指出,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課程思政的根本旨歸即培育“社會主義”方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其意在于讓大學生們在學習知識技術和發展理性智能的同時,能厚植家國情懷,能體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建立起美好的人生理想,能提升精神道德境界,把“小我”的理想價值追求融入到推動社會發展的“大我”中去。這種旨歸的實質與深度學習的價值取向是相互契合的。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實踐性課程,注重的是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它是一種走向深度學習的課程。為適應基礎教育需求和有利于培養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專任教師,師范類小學教育專業本科開設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指導”這門課程。該課程試從深度學習的視角,革新教學方式,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滲透課程思政教育。
深度學習是一種伴隨著情感體驗的學習。教育情懷反映了“教師對于教育的理解、熱愛、忠誠和信念的程度,體現為主觀上的從教意愿”[4]。教育情懷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機制和專業發展的情感向心力。只有當教師以“敞開”的狀態納入堅定的教育價值信念,經歷了情感的認同,才能形成理念上的篤定的教育情懷并使之持久甚至終身發揮作用[5]。可見讓師范生在學習中 “經歷情感的認同”是樹立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的切入點。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不同于中小學學科課程的面向學生整體生活的跨學科跨領域的、以學生自主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課程,其核心目標是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全人”,尤其注重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從小學生的興趣、需求出發,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以實踐活動的形式來開展學習,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是非常好的一門綜合育人的課程。小教專業的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首先他們要有這樣理想和決心:要去推進這門課程的有效開展,要充分使這門課程發揮起“綜合育人”的作用,要充分利用這門課程去落實素質教育、補足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育人短板。那么要如何讓師范生經歷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情感的認同”呢?面對師范生本身就缺乏綜合實踐活動的受教育經歷的學情,首先可以讓他們通過充分接觸優質的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的鮮活案例,比如“家鄉的昨天今天明天”“我是種植小能手”“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等,讓他們深入感受和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小學開設的目的和價值。再為他們勾勒通過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小朋友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個個有創新能力,人人會發展問題解決問題的美好畫面。讓師范生從內心深處理解,這樣一門課程,確實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很好的一門課程,是非常值得并且應該去落實的一門課程。但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在小學實施的現狀:雖然是一門必修課程,但一直以來都不太受一線教師的重視。有些教師沒有看到它的價值,教育的觀念還更新不夠;或者是看到了它的價值而不知道該怎么開展,因為沒有專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綜合實踐活動丟給其他學科任課教師兼職指導,無法做到專注、專心和專業[6]130。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往往變得有名無實,被改換成了其他學科課程。一方面是理想的美好,一方面是現實的滯后,這種反差再次深深觸動了師范生們,進一步強化他們要改變現狀,落實該課程的愿望和理想。
但理想還要落實為行動,教育具有行動性。或者說,教育就是一種行動。人的行動必然要以情懷和信念為支撐。學生有了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理想和意愿之后,還應該讓他繼續思考:為了以后能有效地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現在你該怎么做?從而讓師范生理解明確我們目前學習專業課程的目的、意義和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學好了專業課程,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才有力量改變現狀、實現理想,真正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從而讓學生將教育情懷化為眼前的行動。
有情感的觸動,有理性的認識,這樣的深度學習,才能強化師范生將來作為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要銳意改革,有效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中小學有效開展,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的理想信念,才能讓師范生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深度學習也要求學習者“在頭腦中建立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即使知識結構化,而不是碎片化、孤立化地保有知識”[3],要讓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入腦入心,就應該找到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內在關聯點,設計讓知識有機融合的深度學習方式。
在開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時候,原則之一是“開放性”。開放性強調學生要在與家庭、學校、社區的持續互動中拓展活動時空和內容,使自己個性特長、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獲得發展。強調打破學科界限進行跨領域、跨學科的學習。而“整合性”原則則強調要注意道德、藝術、科學等學科的融通整合,要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均衡考慮學生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這三方面的內容。這些原則與五大新發展理念中的“開放、協調、綠色”發展的原則是有著相通之處的。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放性原則、整合性原則跟五大新發展理念中的哪些理念在本質上有相通之處?有什么相通之處?學生必然要去認真閱讀了解五大新發展理念及其內涵,在思考對比其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開發的關聯之處時,就要進行一種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這樣就能促進學生對五大新發展理念的學習和理解入腦入心。從而也讓學生深刻理解正是培養富有新發展理念的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需要用“開放的、整合的、自主的”方式去策劃綜合實踐活動,去培養人。
每門專業課程都有自己的課程內容,但課程內容能融入哪些思政元素,這就需要專業任課教師不斷加強自我的政治理論學習,提升政治理論素養,拓寬政治理論視野,挖掘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自然滲透,有機融合,相機而教。
深度學習是一種有別于被動學習、灌輸式學習的,充分發揮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主動建構式的學習。喚醒學習者的主動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是取得好的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學習過程中能依據自我的知識經驗、關照自我的人生經歷,才能較好地把知識的學習與自身的成長結合起來。“君子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學習傳承的一種精神修為的方式。自省或反思就是一種結合自身經歷,主動促進自我成長的深度學習方式。
1.叩問自我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小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要讓中小學生在平衡自我、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中和諧發展。在理解這個理念的時候,也讓師生反思自我,是否處理好了和自我、他人、自然這三者的關系,能否悅納自己,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相處時能否欣賞其優點,包容其不足?喜歡合作善于合作嗎?能否正確平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有沒有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節約能源的重要?準備如何做得更好?
2.分享經歷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目標是要讓中小學生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理解這一課程總目標時,就可以讓師范生挖掘自身經歷:你體認過哪些積極的價值觀念?是如何體認的?你的責任擔當的意識如何?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你是如何發揮你的積極作用?你承擔了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分享你的故事和經歷。通過鼓勵大家講好自己的故事,從而樹立起正面的榜樣,激勵師范生相互學習,見賢思齊。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8]11同伴之間的故事分享、經歷分享,同樣可以起著“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作用。
通過這樣的叩問自我和分享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深挖自己的人生經歷,關聯自己的人生經驗,積極地進行自我對話、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師范生把塑造人格健康、全面發展的自我,變成明晰的自我意識和主動追求。
2017年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式是“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2016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也指出,為增強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教師培養質量要“豐富創新教育實踐的形式”。可見不管是中小學還是高校都認識到“實踐”就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學社會責任感、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深度學習方式。課程思政不妨開展多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促德智雙馨。
1.在設計實踐中,培養家國情懷
綜合實踐活動設計首要一步就是要選定好一個活動主題。主題可以來源于學生,也可以是社會熱點,還可以是地方文化。在指導學生選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主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挖掘家鄉特色的文化資源,如宜州的劉三姐歌謠文化、東蘭縣的紅色文化,桂西北的銅鼓文化,各少數民族的節慶文化;去關注社會熱點,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學生要開發出好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就要去了解和挖掘這些資源,在了解和開發這些課程資源過程中,就能感受到家國文化的豐富厚重、歷史的悠遠,喚醒其家國情懷,激發其“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理想信念。
2.在調查觀摩實踐中,培養專業情懷
要讓師范生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有切身體驗,有情感的觸動,厚植其教育情懷,可以讓師范生深入一線小學切實展開調查訪談,了解學校是怎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如何,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有哪些收獲和成長,綜合實踐活動到底受不受師生歡迎及其原因;也可以了解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典型的問題是什么,學校的特色、理念是什么,可利用的優勢資源有哪些;還可以帶學生去觀摩綜合實踐活動做得好的學校,或者讓學生親自嘗試設計并組織一次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師范生切身感受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酸甜苦辣,親自觸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真實問題,從而厚植師范生教育情懷。
“與他人相處正是人生意義之所在,無共處就無生活……生活只能在與他人的積極共處中去創造和展開,或者說,只有積極的共在才能肯定存在,才能實現存在之生生本意,否則必是存在之否定”[9]102。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社會,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非常重要。研究表明,人的學習成長是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的,人的學習成長是在與具體的情境中互動實現的。好的學習共同體的建構是開展深度學習的途徑方式之一。在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從學情調查到資源開發,從方案設計方案匯報答辯到組織實施,要求學生在個體充分思考創造的基礎上,小組分工合作,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學習共同體的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相互溝通,相互傾聽,相互容納,相互肯定。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鼓勵每一個學習成員都應該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承擔自己的責任,合作共贏。
深度學習與課程思政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契合點。如何通過深度學習來推進課程思政深入有效地進行,如何讓深度學習與課程思政更好地融合形成合力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值得各門具體專業課程具體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