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洵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飛行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網絡的普及發展,個人的心理問題進入了大眾視野。而近些年各高校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或產生的刑事案件屢見不鮮,近二十年因交通工具駕駛人員心理疾病帶來的重大交通事故也時有發生。這些殘酷的教訓都應該引起培養飛行大學生所在院校的重視,在校期間應該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在我國,各大飛行類院校對飛行學員身體素質的要求和教育要遠遠高于飛行員的心理素質。飛行學員從招飛到畢業,只有在招飛時經歷過心理測試,只在某一學期進行航空心理學的學習,而未在整個飛行學習期間貫穿始終。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還沒有認清飛行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和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飛行院校師資力量薄弱。民航業對飛行員專業素質及身體素質的要求很高,而忽視了飛行員心理素質的培養。因此,各大飛行類院校對心理學教師的引進標準放得比較低且數量嚴重不足,同時給心理學專任教師的科研經費也不足,從而導致相關老師缺乏對飛行心理學教學的系統研究,學校也沒有建立一套完善且長期的飛行學生心理評估系統。
(2)系統化能力不足。飛行學生在大學理論學習階段時間只有21-24個日歷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其他高校學生4年學完的內容,這就導致飛行心理課程的單一,沒有系統性。而心理學本應是多維度的,各維度之間應該是緊密的、聯系性、科學的。并且,這種系統化也應當貫穿于從飛行學生開始的整個職業生涯,具體體現在理論向實踐的轉化。與此同時,在社會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航空心理學等內容在一步一步的迭代更新,而各大飛行類院校并不能把新知識和新觀念帶入到教學與生活當中,對當前的教學系統與體系進行更新與創新能力的不足[1]。
針對目前飛行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現狀,有必要對教學模式和方法加以改變,從單一的課程教學轉變為多課程-監控-心理測評與疏導的循環教學模式,同時加強朝實踐與應用轉化。在課程內容上,應講授心理通識課程和個性化心理選修課;在監控過程中,輔導員應發動各中隊團學骨干以及各班班委的積極能動和溝通橋梁作用,及時反映同學心理變化做好同學間的思想動態調查,同時發現問題后積極與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教研室老師溝通尋找解決方法;在循環最后一環,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和時間節點,每月做不一樣的心理測評,通過橫向與縱向比較,以期得到學生共性和個性的新問題,然后開展共性導向的講座和個性導向的疏導并制定下一階段共性和個性化的學習課程。在這個循環階段內有以下教育措施。
(1)輔導員心理培訓。在新人輔導員任職之前,提前到師范類院校心理專業進行封閉式的心理素質培訓并取得初級資質,返校任教后定期(每半年)進行繼續學習,實時更新相關知識系統認知。
(2)適應性訓練[2]。結合飛行訓練和飛行過程中的心理特點,開展情景模擬,使其提早認識飛行歷程中影響心理狀態的因素,克服心理障礙。
(3)個體心理素質。感知力:利用部分晚自習或夜晚休息時間通過觸壓覺、視覺、運動覺等方法訓練飛行學員對水平或帶有角度距離的判斷力以及其他感知力;注意力:在環境嘈雜地旁進行隊列訓練,同學要時刻保持隊列整齊且動作標準。同時在休息時間進行舒爾特方格練習[3];記憶力:開授記憶力相關培訓課程,學習交替記憶法、系統記憶法和自測記憶法等。與此同時,嚴格要求學生作息時間,23點前必須入睡,且睡前要求學生回憶一天的生活學習內容;靈敏性、應變能力:延長體育課課時,課中增加球類訓練法、心態訓練法及經驗積累法等來鍛煉學生;意志力:在平時嚴格控制飛行學生手機的使用時間,效仿軍事院校定期定時長供應手機,同時在學生休息時間里抽出部分時間進行搭配有冒險性的耐力性訓練;情緒管理:開展情緒管理相關課程和講座,通過自我暗示、自我放松及生物反饋等方法來調控情緒。同時,學校設立專門針對飛行學生的心理咨詢室并聘請有資質的飛行相關專家提供白天的實時服務。
(4)集體與個體訓練相結合。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分析阻礙人與人之間交往和協作的因素,還要注重和實際的結合,定期組織機組模擬課程,讓學生提前體會集體協作及良性的人際交往對飛行期間安全和效率的影響。
本文分析了飛行院校心理素質教育現狀,認為我國各大飛行類院校應該加大對飛行學員心理素質教育的投入,重視未來飛行員的心理問題;給出了未來的教育和發展措施,只有及時發現并扼殺飛行學員的心理問題才能降低其成長為飛行員后的人因事故率,才有利于我國民航強國戰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