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課程思政是對新時代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深化和拓展。課程思政要求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會計專業課程是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等進行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在會計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對于提高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專業高度、思想覺悟及職業道德都至關重要。
目前,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傳統方法主要是將每門會計類課程以“專業知識點講解+思想政治教育切入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比如在《財務會計與實操》課程中,要求學生進行會計核算中要求學生樹立服務公司意識,知曉財務人員要以公允、客觀的態度核算每一筆業務,嚴格遵守會計準則,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基礎會計》中介紹會計在中國古人的“結繩記賬”到對會計歷史做出重要貢獻的“四柱清冊”法及清朝成熟的“龍門賬”,讓學生驚嘆中國人民的勤勞聰明及悠久燦爛的文明發展史,喚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護的緊迫感,喚起中華兒女擔負傳承五千年歷史文明的責任感。在《成本會計》課程中介紹成本核算的具體方法中滲透成本節約精神,從而融合“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目前的會計課程思政融合的方法較單一,而且缺乏系統性的教學計劃及教學實施流程。另外,在會計課程思政課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比較被動地接受思政內容,缺乏將學生積極主動性激發和調動起來,也就將思政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會計課程思政的融合角度和內容還沒有具體的教學規范,會計教師一般根據自身理解加入課程思政相關內容,對會計課程思政的整體性及系統性較缺乏相關標準。最后在會計課程思政的時間把控上也缺乏合理規劃的時間把控,到底需要融合多長時間的思政內容比較合適,既不能泛泛而過,又不能滿堂思政。
針對以上目前在會計課程思政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反思和進行教研教改,筆者結合對會計課程思政的深入理解和現狀分析基礎上提出未來對會計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實施方案。
第一,打造會計課程思政的計劃性、系統性、規范性。
首先,會計教師在準備課程大綱及教案過程中,將課程思政內容引入課程方案中,進行有計劃、有方案的備課。其次,會計學教師可以組織定期與思政課程教師進行研討,保證更好地在會計課程中切入思政主題,實施案例共享和教研經驗分享。另外,老師要鼓勵學生形成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研討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充分激發出學生在探討專業知識中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們能逐漸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
第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會計課程思政課堂主要起到引領作用,加強教師與學生互動環節,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施效果。
在教學環節加大互動環節,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中進行課堂思政內容的傳授,需要讓學生更多的參與進來,通過學生的參與來提升學生對于我黨、我國的發展歷史的了解、對于時政的了解程度,將專業課知識與當前時政熱點聯系起來。學生主要通過角色扮演法、課堂報告展示、辯論等等方式與教師進行互動。
第三,重構會計課程思政結構與教學流程,保證會計課程真正可以提升學生思想認知和職業道德的根本目的。
會計課程思政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先研究專業課程所蘊含思想政治核心,并以思政核心為主線對教學流程進行重新構建。在會計專業學習中,“準確”“職業道德”“操守”“準則”“監督”等關鍵詞均是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進行有效結合的關鍵點。從這些關鍵點出發,在會計課堂進入思政融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通過圍繞思政核心的教學流程重構,達到在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思想認知的根本目的。
第四,豐富會計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增強會計課程與思政融合程度。
將單一的會計課程思政的方式多樣化,豐富教學手段,引入外部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根據會計課程特點融入課堂外、網絡上等多種來源路徑的內容,通過豐富案例、豐富教學手段等方式,根據會計專業課中不同知識點的特點切入課程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與會計課程做到無縫銜接,從而達到有效融合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
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已經在會計課程教學中摸索前行一段時間,取得了一定的教學心得。但是,會計課程課程思政的深入探究之路仍然需要會計教師們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教研以及將成功經驗進行分享和推廣。會計課程思政的進一步深入實施,不僅增強會計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融合能力,亦能豐富與完善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體系,更能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的會計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