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常虹
摘 要:深入研究中西方水彩畫作品,通過解析其表現技法,包括留白、用水、調色、虛實處理等,從對比中尋找異同,進行總結提煉,有利于藝術創作者取長補短。文章以工藝扇扇面為載體,通過分析中西水彩畫法的應用,以期創作出更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作品,實現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中西水彩技法;民間工藝扇;傳統民間技藝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中西水彩技法融合在傳統民間工藝扇中的研究與創新”(Y201942634)研究成果。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種類多樣,工藝扇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具有藝術性、民俗性與生活性,不僅具有藝術價值,同時兼具實用性。很多專家學者對中國民間藝術現狀與數字化保護形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陳述總結民間藝術的概念、分類,并提出了一系列保護民間文化生態、教育并培養傳承人等舉措,以期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進行保護。然而,其中對民間藝術類型之一的工藝扇具體怎樣進行融合創新這一方面缺少深入研究。
本課題主要結合水彩畫的發展歷程、特點、運用技巧、表現手法等進行創新融合,深入研究中西方水彩畫的立體感、透視、造型、光影變化等,以期推動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扇與西方水彩融合創新,并以此為借鑒推動藝術家們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一、傳統民間藝術概述
傳統民間藝術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從廣義方面理解,傳統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戲曲舞蹈、音樂美術等;從狹義方面理解,傳統民間藝術主要指的是傳統民間美術,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是民間美術的一部分,包括民間繪畫、民間雕塑、民間建筑、民間刺繡、民間剪紙等藝術創作所涵蓋的技術和方法。
傳統工藝扇是民間藝術種類之一,傳統工藝扇材質多樣,包括絹絲扇、紙扇等眾多種類,大都采用國畫繪制技巧呈現作品內容,傳遞思想。本文主要研究怎樣將西方水彩表現技巧融入中國傳統工藝扇中,實現融合創新,以此為出發點研究中西水彩作品,將中國傳統工藝扇作為載體,尋求新形式的突破,借助該課題研究中西水彩和國畫的融合創新技術,詳細分析實踐融合技術和創造性轉化效果。
二、西方水彩畫的發展歷程與特點
(一)西方水彩畫從插圖到獨立畫種的演變歷程
水彩畫是用水作為媒介,調和礦物質顏料繪制出來的。目前,水彩作品層出不窮,大都以稀薄、通透、水漬著稱。
用水調和顏料作畫的傳統源遠流長。在舊石器時代,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山洞壁畫中的野牛,就是通過水調和礦物質顏料完成的作品。5000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有用水調和顏料完成的圖案,如河南臨汝縣(今汝州)出土的用水和土紅色顏料畫在陶罐上的《鸛魚石斧圖》。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在紙草卷上的冥圖指南、波斯的細密畫、拜占庭雜以樹膠的壁畫都是水調和色彩繪制的。因此,可以說水彩畫的發源地可分為東方和西方,但被列為獨立的畫種的現代所說的水彩畫,則最早起源于歐洲。
水彩畫這一畫種起源于歐洲中世紀手抄本的彩色插圖。歐洲中古時期貴族使用手抄本,其中,祈禱書、草藥書都附有手繪插圖,這些插圖是用清水蘸礦物質顏料畫出來的,細膩工整,但是色彩沒有很強的附著力,容易褪色。同時,這些只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字而繪制的插圖僅僅起到一定的輔助說明作用,沒有獨立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所以只能算是水彩畫的雛形。直到水彩畫家們充分理解水彩材料的特點并使其得以發揮時,水彩畫才成為獨立畫種,真正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從15世紀到18世紀,被用來繪制地貌圖的水彩從更具實用性逐漸走向繁榮,直至蔓延到美洲大陸和亞洲眾多國家。20世紀初,水彩畫傳入中國。
(二)西方水彩的特點
1.主觀強調對現實事物再模仿
寫實是西方繪畫的重要特征。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提出了藝術是對現實事物的再模仿,這一理論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而,長久以來,西方人認為對事物的寫實是其永遠追求的繪畫理念。
西方的繪畫比較寫實客觀,觀者大多看不出當時畫家的主觀心情,很難體會到畫家當時營造的情境。西方水彩畫家也長期以理性為主,強調繪畫中客觀嚴謹的造型、透視、立體感、質感、光影關系等,水彩畫的色彩往往也注重體現時空變化的規律。
2.利用白色顏料提升畫面明度與力度
早期英國的畫家為加強水彩畫的亮度和明度,把白色和其他顏色摻雜在一起,用水彩和水粉同時創作,描繪秀麗多姿的山巒、湖泊、島嶼、濃霧天氣等自然風光。當時水彩畫的繪畫題材多以悠閑的鄉村生活為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20世紀初,水彩畫發展出一種沖動尖銳的風格,一些水彩畫家嘗試走抽象道路,把具體物象描繪成機械式的圖案,畫面中的形體簡單平板。此時,將白色顏料運用在水彩畫中,成為一種提亮明部、點亮高光、營造飛白效果的處理手法。
3.確立主觀基調,藝術來源于客觀生活
設定畫面主基調,并利用對比色、冷暖色作為搭配,使色調更加統一和諧,加深觀者的印象。水彩畫家往往會給畫面確定一個基調。就像英國水彩畫家Shirley Trevena,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被認為是英國最具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她一直試圖打破傳統水彩畫的規則。多年來,她采用了一個非常寬松的繪畫方式,使用動態的色彩創作。Shirley水彩繪畫作品主要以花卉靜物為主,并設定明朗的主基調,如其某一幅作品的主基調為暖色,橘紅色70%,黃綠色、白色做搭配。
此外,水彩畫家也注重結合客觀生活。如英國女水彩畫家Helen Allingham,她的作品都是圍繞鄉村小屋的家庭題材,描繪悠閑的日常生活,畫面充滿生活氣息。
4.畫面具體表現形式方面
西方水彩作品大都構圖飽滿,色彩豐富流動,細膩逼真地表現客觀事物本身,喜歡在質感上做文章,使觀者通過畫作一眼便能認出光源的方向和質地。構圖講求的是把畫面填充飽滿,即便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顏料調色涂滿。
西方繪畫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利用很多道具,主要有鉛筆、碳筆、粉筆、水彩、水粉、油畫顏料、紙巾、棉簽、海綿,更有甚者甚至是徒手繪畫等。
西方的繪畫載體可以在紙上或者布上,主要以肖像、風景、靜物為主要創作內容。其中,西方肖像畫受宗教思想影響較強,所以畫作中經常出現耶穌、圣母等宗教形象和相關事物。
三、中國水彩畫創作特點
水彩畫是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但受文化傳統及地域特征等的影響,中國水彩畫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特之處。例如,水墨畫重筆墨的靈變抒發,寄托了畫者的情思神韻。中國水彩畫非常注重意境上的表達,融入了水墨畫的獨特語言。
水彩畫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水分的控制、覆蓋層數的多少、畫畫時間的長短、留白面積等,畫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這些突變因素,并能夠隨性發揮利用,熟練掌控創作材質的特性,這是成功營造水彩畫意境的必然因素。
水彩畫用水調和水彩顏料,并在水彩紙上作畫,其材料所特有的感受與形式美感是其他畫種無法模擬和達到的,所以畫面對感官上的刺激影響是獨特的,這也就為中國水彩畫營造獨特的意境提供了一個前提。中西方水彩畫在處理水時有所不同:西方水彩畫中,水是調色的一種媒介,而中國水彩畫把水作為調和劑的同時,強調留在畫面上的水漬更具有美感。例如水彩風景畫無論是戶外采風還是畫室創作,人為偶然的操作或非主觀狀態下所利用的水漬筆觸產生肌理等的偶然效果,如果被藝術家恰當利用,就會形成特殊的意味并增加畫面生動性。
同時,水彩流動的隨性與中國國畫的潑墨潑彩有異曲同工之妙。潑墨潑彩的技法主要是畫者對藝術形象、具體部位和預期效果要有明確的構思和規劃,將顏料用水調和后,將其潑灑在畫面上,任其自然流淌滲化,形成山水的大體結構,再利用滲化的肌理效果,用筆補充調整,形成完整的作品。中國水彩畫家也可以從中廣泛吸收營養。
此外,中國水彩畫講求對自然光線與色彩的捕捉,季節交替與陰晴變換、空間距離都是其影響作品光線色調的因素。
四、中西水彩技法融合切入點研究
西方水彩畫重形象、重美感、重寫實,表現的繪畫理念始終貫穿于西方繪畫史中,而中國水彩畫正是源于西方文化,是外來藝術。這就注定中國水彩畫是以實用主義客觀態度審視世界的,其重秩序,追求表現精神,講究精確性和富有色彩節奏。具體地說,中國水彩畫多借外來光、環境色傳神塑造物體,通過固定光源下形成的明暗調子來描述和塑造物體,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征,同時,其注重還原物體的真實感,十分講究比例、明暗、解剖、結構、色度、色性等,運用光學、幾何學、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等科學方法,從而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無論從繪畫題材還是審美態度上都不及中國畫那般自如,瀟灑從容。
中國水彩畫講求意境,畫面表現氣勢磅礴,這都是因為水墨畫融入水彩畫的獨特語言,水墨畫重筆墨的靈變抒發,寄托了畫者的情思神韻;西方水彩畫嚴謹細膩,保持優雅的傳統寫實風格和審美理念,應用了色彩學、藝術解剖學、透視學等科學以及各類藝術表現手段,力求為受眾群體展示一個真實的色彩世界,同時也不失熱情與創新。
(一)微視角下的技術融合
水彩畫的技法來自西方,可以將中國傳統工藝扇畫中常用的水墨筆法和審美融合進去。西方的水彩和中國的水墨很相似,只是中國畫以水墨為主,大青綠等色為輔。西方水彩很少用到黑色,大都是營造五彩斑斕、柔和朦朧的效果,這是其用色的區別。
西方水彩追求理性的寫實效果,分為幾大流派,其中有逼真寫實的人物肖像繪制,處理立體逼真、細致入微,人物的毛孔、毛發、皺紋、色斑等的繪畫效果仿佛置于微鏡頭下。可以將處理水彩畫的思維方式應用到傳統工藝扇中,將人物刻畫得更加寫實、生動、細膩,惟妙惟肖。
(二)流動色彩的技術融合
西方水彩的一大流派繪畫題材主要以花卉靜物為主,利用流動的色彩、寫意的方式,用水調和出濃淡相宜、色彩豐富的色塊,體現空間主次關系。這種處理手法和中國寫意水墨畫筆法極為相似。可以吸收西方寫實主義的造型語言、色彩規律與中國本土繪畫結合,創作一批新作品。
相較于水彩畫,中國傳統工藝扇中常用的中國畫色彩更為單一內斂,其主要以墨為主、刻畫對象的固有色為輔,通過濃淡體現體積感,缺少豐富的環境色、對比色,顯得更加沉穩內斂。可以嘗試將西方流動的豐富色彩應用到中國傳統工藝扇的創作思維中,化沉悶為跳躍,營造嶄新的創作模式。如利用水彩顏料、水粉顏料在方形宣紙上創作,以細膩的情感為基調,把東方的神韻和西方的浪漫融合一體。通過兩者的嫁接、移植、融合、重構,創作新的藝術畫作。
(三)筆法的技術融合
繪制中國傳統工藝扇時,首先確定刻畫內容,然后可以結合繪制水彩畫采用的滾筆法(蘸水,畫筆呈45度慢慢滾動)、托筆法(即平鋪法,畫筆傾斜平行地涂,可以橫著也可以豎著)、皴筆法(畫筆傾斜45度,用整個毛筆,著重用筆尖掃)、揉筆法(適合畫山水、背景等,先把畫面打濕,然后沾取顏色在打濕的紙上畫圈圈,之后可以左右搖晃畫紙讓顏色自然下垂)等展開創作。另外,水彩畫的抖筆法(噴濺法)技法難度較高,在應用時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一是畫筆濕一點,然后慢慢甩在紙上;二是用手指頭彈沾滿顏料的畫筆。可以將繪制水彩畫時的多種技巧應用到中國傳統工藝扇中。水彩畫豐富多彩的特殊技法,為中國傳統工藝扇創作拓寬了思路。
同時,水彩畫繪畫時使用的工具也較為豐富,繪制中國傳統工藝扇時,可利用板刷營造背景,用衛生紙擦拭出亮部,用海綿畫樹等,將中西水彩畫多種技巧融合使用。
五、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舉措
針對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保護現狀,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保護與傳承老手藝的五條原則,即:一是堅持材料的傳統性、原生性,二是保護杰出傳承人及其技藝,三是呵護和珍惜傳統技藝的生活功能和生活情趣,四是傳統作坊的生產性也要具體情況具體處理,五是盡可能地區別對待保護與利用。這些原則的提出也為我們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工藝扇這一傳統手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傳統民間藝術由于植根、生長于農耕社會,在進入當代工業社會后,處處顯示出因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而舉步維艱甚至岌岌可危。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搶救與保護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關注。然而當前對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還僅限于其外在靜止形態——民間藝術品的層面,而未能真正提高民間藝術自身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使其具備在當代社會生長的持續能力。
民間藝術的精華必須以活態的方式傳承下去,單純保存民間藝術品,不是長久之計。民間藝術必須在社會轉型的情況下,自身也相時而動,依托現代產品形式,融合現代技術,進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轉化不是簡單商品化,而是實現民間藝術的精華與當代產品的巧妙結合,借當代產品之形,寄傳統民間藝術之神,從而使民間藝術借助新的載體傳承延續,也使我國當代的產品體現出中國風格與民族特色,使雙方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