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未
摘 要:文學也是一種藝術,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文學,只不過受國家環境、歷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文學的類型和風格有所不同,這造就了世界文學作品類型的豐富多樣,從而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通過閱讀國外文學作品能夠感受到不同的藝術內涵,基于此,文章詳細闡述在審美中感悟外國文學作品內涵的方式,以加深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理解。
關鍵詞:審美;內涵;外國文學作品
不管處在哪一時代,都會有和當時時代特征相符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許多文學作品都深刻反映著人們的生活和現實社會,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要想全面感受文學作品中的內涵,除了國內的文學作品,我們還需要利用審美眼光深入感受外國文學作品的寫作風格和藝術價值。
一、保持審美眼光和態度,深入理解
外國文學作品
我們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學作品已經有了深入細致的理解,在接觸一些外國的文學作品時也要秉承一定的審美眼光和態度。以《悲慘世界》為例,鑒賞該作品時需要從現實角度出發,融入自己的情感,這樣在閱讀時能體會到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感覺。該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不讓自己姐姐的孩子餓死偷了一塊面包而獲刑五年,又因為越獄增加至十九年,在他出獄后發現自己很難適應社會,無法生存,在艱難求生中不放棄抗爭,經過一系列努力終于成為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富翁。他舍己為人,卻屢次遭受生活的挫折,最終與世長辭。從生活角度和審美角度來感悟此作品,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作品中的人相比較,我們的生活真的很美好,雖然我們也有壓力和痛苦,但是和《悲慘世界》中的人比起來,我們是很幸福的。從審美層面來看,該作品具有較強的現實藝術感,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能夠折射出時代的特征,給讀者帶來啟發。
二、從形式到內容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方位感知
(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學作品內涵
不管是國外文學作品還是國內的文學作品,人物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的設立是作家根據文學作品的內容、當時的現實社會背景等條件進行深思熟慮而完成的,集中表現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同時還蘊含著作家豐富的內心情感。比如,國外文學著作《紅與黑》中對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設立十分具有代表性,主人公于連飽含著強烈的進取精神,但是黑暗的現實社會也使得主人公的內心出現了很大的陰影。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我們可以體會到主人公的內心十分復雜。當主人公在市長家擔任家庭教師時,雖然他出身貧賤,但有一顆高傲的心,二者間的矛盾給主人公的身心都帶來了巨大的折磨。當他到巴黎躋身上流社會后內心充滿了喜悅,但又對自己的這種行為十分鄙視。他一生都活在這種矛盾的環境中,造就了其性格的獨特之處,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的現實狀況,在那種黑暗、趨炎附勢的環境中很少有人能夠保持自己的本心,大部分的人都會在物質條件、現實壓力的影響下改變初衷。我們在閱讀和賞析該作品時,審美判斷和心靈得到了呼應,能準確地挖掘出作品的具體內涵。
(二)分析結構構思,感悟文學作品內涵
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可以為讀者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我們可以通過欣賞作品的形式美來感悟作品的內涵,進而和作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該作品是藝術領域中的瑰寶,作者利用童話的手法對故事內容進行詳細描述,通過營造圣誕夜這一環境,彰顯出當時環境的殘酷和社會的黑暗。圣誕節是西方的新年,人們本該歡聚一堂,但是小女孩卻被凍死在街頭。作品對寒冷圣誕夜小女孩出現的幻覺進行詳細的描寫,不僅具有濃郁的詩意,還給人帶來了畫面感,讓人們仿佛能夠直觀地看到小女孩經歷的事情,這些想象雖然超出了現實世界,一定程度上給人帶來荒誕之感,卻又十分真實,具有較強的形象說服力,和當時小女孩的內心想法也十分吻合,主題得以深化,具有極強的藝術感。前三支火柴點燃和熄滅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場景都是幻覺,雖然是幻覺,但是能和真實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能夠強有力地表現當時的社會現狀和童話的主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剩余的火柴點燃所呈現的畫面使得虛幻和現實二者之間的對比更加強烈,這樣更能襯托出現實世界的冷酷和無情,也更能表現和升華童話的主題。所以,在審美視角下,不能單純地欣賞作品的結構和形式美,更要關注的是作者通過這種構思方式表達出的深刻內涵和個人情感。
三、在審美視角下品讀感悟作品中的哲理
很多的文學作品不僅包含著文學美和藝術美,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一般來說,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哲理大多數都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以及世界的感悟和概括,作者將生活中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升華為最終的結論,創作出最接近生活的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由此可見,感悟文學作品中的哲理可以為欣賞者帶來一些藝術享受和情感認同。同時,作家為了彰顯作品的哲理,通常會采取形象的方法將其表現出來,這樣讀者可以明確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和現實生活狀況。國外文學作品《人間喜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其在藝術審美視覺方面并不僅僅是描述現實,而是在展示現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升華,進一步對產生這種現象的現實原因進行深度挖掘和研究,并且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然而,在鑒賞巴爾扎克的作品時,如果我們并沒有感受到作者對這些現實原因的研究,也沒有對其體現出的哲理性進行感悟,可能會陷入思想的盲區,認為他的作品只能映照社會現實和生活,并沒有很強的深意,那么就忽略了最本質的內容。
從作品的內涵上來說,巴爾扎克等一些文學家確實在作品中明確表達了自己對當前社會的看法和觀點,同時也采取了藝術手法潤色自己的作品,能給人帶來濃厚的藝術感,而從作品的本質上來分析,他對那種單純描寫社會現實的內容和寫法在根本上是排斥和反對的,他主張文學作品既要具有寫實性,可以反映社會現狀和時代特征,也要做到和自己內心的情感相聯系,現實情況和自己的感受也要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得時代精神可以得到詳細展現。例如,在《驢皮記》中,驢皮并不僅包含我們所理解的內涵,還具有多種層面的象征意義。首先,它象征著處在當時時代的人們對欲望的渴求,同時還展示了“欲”和“能力”二者的矛盾的關系,由于人們自身有一定能力,伴隨著能力的提升,人們的欲望也會變得更加強烈,還要通過一些方法實現自己的欲望。但是,在發揮自身能力實現個人欲望時可能會消耗體力和精力,甚至會對自己的精神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摧殘,面臨著自我毀滅的威脅。其次,它也象征著人們對自己所生活的環境的要求,人既有欲望又具有自我意識,對自己提出一些要求,這些都是無限的,并且伴隨著人的一生,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人的欲望牽絆著自己的一生,那么產生悲劇也是無可厚非的。由此可見,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這些哲理既可以映照現實社會又可以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情感,審視自己的內心。所以,在審美視角影響下,通過對作品內涵的深度理解可以體會其中飽含的哲學意蘊和風格,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不管是中國文學作品,還是外國文學作品,都少不了人物形象的設置、作者的情感、社會和生活現實的體現等方面,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對其內涵的感悟是讀者在任何時期都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讀者需要以審美為出發點,站在文學藝術的高度上鑒賞國外文學作品,通過分析國外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內容和情感等方面,更好地感悟獨特的文學藝術。
參考文獻:
[1]陶倩倩.在審美中感悟外國文學作品的內涵[J].求知導刊,2016(26):13.
[2]王豐元.在審美中感悟外國文學作品的內蘊[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6(23):54-55.
[3]徐詩婕.試論國外文學作品中悲劇審美的道德內涵[J].作文教學研究,2016(4):69-70.
[4]張弘.外國文學研究中哲理意蘊的探討[J].常熟高專學報,2001(3):21-26.
作者單位:
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