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麗
摘 要:《龜茲古韻》是新疆著名音樂學家、作曲家周吉的代表作,是周吉將木卡姆音樂交響化的大膽嘗試,這部作品采用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逆向比較研究的創作手法,得到了業界的認可。文章以《龜茲古韻》的創作手法為例,試圖分析周吉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藝術內理。
關鍵詞:龜茲古韻;藝術內理;龜茲樂;周古
注: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疆當代藝術作品及特點研究——以音樂學家周吉先生音樂創作作品為例”(18BYS067)研究成果。
《漢書·藝文志》云:“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這些無名的采詩官,助力了中華文脈綿延。縱觀音樂學家周吉50年的藝術生涯,他始終以挖掘、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新疆傳統音樂文化為己任,創作了110余首各種題材和體裁的音樂作品,周吉的創作始終遵循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說,各民族同胞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周吉先生用自己的一生給大家樹立了一個民族團結的典范,從周吉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歌頌偉大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歌曲,例如1973年周吉先生創作的《天山青松根連根》等,這些作品的背后是周吉先生多年來無數次地和各民族藝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將生活和藝術真實地結合在一起,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的民族管弦樂《龜茲古韻》就是最為典型的作品,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文聯舉辦的首屆 “金鐘獎”評獎活動中,獲得大型音樂作品銅獎。
周吉創作的民族管弦樂《龜茲古韻》,由10個部分組成,樂引(3分59秒)、琵琶篇(3分53秒)、五弦琵琶舞(4分14秒)、瓔珞舞(7分13秒)、蓮花舞(5分35秒)、篳篥篇(7分49秒)、箜篌篇-滴水成音·樂師篇(7分21秒)、羯鼓篇-乞寒盛會·長鼓鈴鐺舞(2分59秒)、孔雀舞(3分16秒)、終曲(3分34秒),全曲演奏一遍需要50分鐘。面對這樣一個相對較長的作品,梳理作曲家的創作緣起和思路方法是走進作品的關鍵。
一、新疆獨特的地理地貌對龜茲樂舞的影響
地處天山南麓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以及附近的新和、沙雅、拜城、輪臺諸縣,是我國漢唐以來史書所載的龜茲國的古址,龜茲樂舞被公認為高度發達的古代“西域樂舞”乃至整個“絲綢之路樂舞”的杰出代表,傳播并影響到我國中原甚至朝鮮、日本、越南、印度、波斯、阿拉伯等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對我國隋唐宮廷大曲和燕樂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唐宋以后整個中華民族音樂、舞蹈、雜技、戲劇等藝術事業的進程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庫車縣所處的地理位置為龜茲樂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平臺,正是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生活在沙漠戈壁邊緣的人“苦中作樂”的精神。來新疆十多年,筆者去過庫車兩次,在庫車河邊的茶館里,十幾個民間藝人,一塊干馕、一塊錢一大碗的磚茶,就可以讓他們放下心中的苦悶和生活中的不如意,盡情地撥弄著手中的熱瓦普、彈撥爾和手鼓,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他們熱情好客,不管你是從哪里來,他們都歡迎。周吉由于熟操維吾爾語,可以無任何障礙地和維吾爾族老鄉聊天、唱歌、跳舞,和他們一起開心,一起憂愁,情到深處,雙眼模糊,維吾爾族的老鄉親切地叫他“居馬洪”,他們早就把周吉當成了自己人,在這個自己人的面前,老鄉們少了拘束和防備,盡情地將他們用于慰藉心靈的木卡姆和民歌與他一起分享,周吉回報給他們的也許就是用一首首的樂曲、一場場的演出來提高這些民間藝人的知名度,提高他們的待遇。周吉為宣傳新疆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奔走,周吉已經成為新疆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的名片。
二、《龜茲古韻》的創作緣起
1982年周吉接受新疆歌舞團排練的《舞樂龜茲情》的音樂創作,后來改為《龜茲古韻》,據周吉本人講,這是他最用心的一次創作實踐。經過反復思考,周吉和文本創作的專家、舞蹈編導一起,采用在調研的過程中邊總結分析邊創作的方法,用逆向推倒的方式展開模擬創作。
為了這個創作,他三下庫車,深入五個縣,采集了300多首各種體裁題材的民間歌曲和樂曲,選定了幾首民歌和歌舞曲為主要的音樂素材。
三、《龜茲古韻》的創作思路和方法
周吉創作《龜茲古韻》始終把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先生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作為座右銘。筆者認為周吉是敢于攻堅克難的人,他熟操維吾爾語和文字,對南北疆各民族的民間音樂文化又有廣泛的了解,加上對學術的敏銳性,這使得其創作最終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
據周吉本人描述,《龜茲古韻》的創作有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深入調查,從1982年開始,他三次到庫車地區采風,先后到庫車、新和、沙雅、輪臺、拜城這五個縣,一共采集了近300多首各種風格、題材、體裁的民間歌曲和舞曲,并逐一進行了記錄,將這些作品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第二,對森木塞姆、克孜爾、克孜爾尕哈、庫木吐拉等佛教洞窟中所有與音樂有關的殘存的壁畫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統計;第三,從樂器學、音樂形態學等角度將庫車地區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和喀什、和田等其他地區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進行對比,同時,翻閱大量史書典籍,將1000多年來與庫車地區的文化、政治、宗教有過較大影響、廣泛交流的地區和民族的民間音樂以及所有漢文典籍上有關龜茲樂的記載,都進行比較和歸納。
通過研究,周吉認為當代庫車地區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特別是與農耕生產和風俗習慣相關的部分,與龜茲樂之間有著一定程度的傳承關系。龜茲樂是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衰而不斷發展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最為開放的那段時期,因而極具開放的特點。
周吉根據自己的研究最后得出的結論如下:第一,許多樂曲中有移動的活音存在;第二,律制多變,在某些音級上有著不同律位樂音的并存和交替;第三,旋律中多用切分、附點等手法變化節奏,并常與節奏型形成“對位”,旋律線起伏委婉,通過倚音、助音、回音等裝飾手法刻意追求音樂的柔美動人;第四,節拍樣式眾多,除散板樂曲外,常有可舞的節奏型稍加變化地貫穿樂曲始終;第五,常用各種調變化手法;第六,多聲部合奏重橫向線形思維,以粗細旋律、粗細拍子等支聲復調的手法使各不同聲部組成綜合的音響;第七,音樂情緒從哀怨、悲嘆到歡快、熱烈、粗獷、莊嚴,力求做到情感真摯,對比強烈,氣勢恢宏。
龜茲樂的音樂情緒為什么會是哀怨、悲嘆再到歡快熱烈?這與新疆獨有的文化類型息息相關。新疆多山,阿爾泰山脈雄峙于北,天山山脈橫亙中部,坐落于青藏高原北緣的喀喇昆侖山巍然屹立在新疆的南端,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是準噶爾盆地,天山和昆侖山之間是塔里木盆地,除了高低不等的山脈和盆地之外,全部被沙漠和戈壁包圍,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33萬平方公里,為我國最大沙漠。
大大小小的綠洲分布廣泛分布在新疆各個湖泊和各條河流的沿岸以及泉水、雪水能及的山麓臺地之上,被人們稱作“綠色的生命島嶼”。在綠色的懷抱里,幾千年來,綠洲人辛勤勞作的汗水澆灌出了小溪流水、綠樹成蔭的優美景色,但一旦走出綠色的屏障,生活在綠洲人就會飽受風沙漫卷、烈日炙烤和饑寒干渴之苦。由此,他們好客樂觀、“苦中作樂”的精神與生俱來,最能表達復雜情感的音樂藝術成為綠洲人終身的伴侶,滲透到了綠洲人生活的各個角落。
四、結語
人民創造歷史,創造文化,創造用于自娛和娛人的藝術形式。周吉秉承著敏而好學的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一生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不斷深入,把文章寫在了大地上。周吉所有成就的取得,是其刻苦努力的結果,他把握住了時代的契機,走向民間,向民間百姓學習,從基層出發,體會老百姓的苦辣酸甜,才使他的創作貼近百姓,貼近時代,貼近藝術的真善美。正是由于周吉既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又有敏銳的學術理念,更有為后代搭橋鋪路的新時代精神,才使他的研究成果魅力無限,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田青.木卡姆為你送行:周吉紀念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2]周吉.論當代庫車地區維吾爾族傳統音樂與龜茲樂的傳承關系[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小型器樂曲集:第1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4]中國音樂家協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會.天山歌曲選[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5]戴虎.新時代的“薪火相傳”[N].中國藝術報,2020-08-03(3).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