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娜


摘 要: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我國與世界的接觸越來越密切,不僅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文化藝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當前,我國黃梅戲積極引進電聲樂器并將其用為黃梅戲伴奏,這個改革已經得到了人們的肯定,具備重要的意義。將我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和現代藝術文化巧妙地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傳統藝術的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紹了電聲樂器在黃梅戲伴奏中存在的重要意義,隨后從三個部分介紹了促進電聲樂器在黃梅戲伴奏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電聲樂器;黃梅戲;伴奏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戲曲也不例外。雖然文化藝術大力發展,但沒有突破傳統戲劇伴奏的范疇。如今,傳統黃梅戲需要借用一些現代社會的電聲樂器的優勢,將電聲樂器和黃梅戲進行融合,以此來促進其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電聲樂器被中國戲曲熱烈擁護并且在黃梅戲伴奏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電聲樂器在黃梅戲伴奏中的重要意義
(一)能夠促進黃梅戲藝術的發展和傳承
社會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年輕人都喜歡那些流行音樂和影視作品,而一些傳統的藝術比如黃梅戲等戲劇就遭到了冷落,這是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結合起來。在黃梅戲的表演中使用電聲樂器進行伴奏可以產生更好的吸引年輕人的效果,這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表現。利用現代的電聲樂器勢必會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有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圖1)。
(二)能夠豐富黃梅戲音樂的伴奏
黃梅戲開始階段的音樂伴奏是非常單調的,這從它的發展歷程當中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后來也借鑒了別的戲劇類型,但還是有局限,僅僅只能在音樂伴奏的范圍內豐富,這導致黃梅戲難以有新的突破以及發展。但是電聲樂器和傳統樂器是有區別的,不同于傳統的打擊樂器,電聲樂器是通過電來產生聲音的樂器。電聲樂器的優點就是可以成為一種獨奏的樂器,在豐富人類音樂詞匯方面將會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電聲樂器要是能夠與黃梅戲融合伴奏,就能夠豐富黃梅戲音樂伴奏的種類和形式。
(三)能夠促進黃梅戲音樂的創新
現在這個社會最需要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創新,行業才會具備核心競爭力。因此,對黃梅戲進行改革創新是一條明智的道路,能夠促進黃梅戲的發展。在黃梅戲藝術表演中運用電聲樂器進行伴奏,就是對黃梅戲進行創新的體現,汲取電聲樂器伴奏的特點,促使黃梅戲在劇本創作和伴奏曲目各個方面的創新。
二、促進電聲樂器在黃梅戲伴奏中運用的策略
(一)解決當前電聲樂器在黃梅戲伴奏中存在的問題
要想促進電聲樂器在黃梅戲伴奏中的運用,首先就是要認識到這兩者結合的積極意義,另外還要看到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積極地去解決。例如,很多黃梅戲藝術表演團隊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還是應該采用二胡等傳統的演奏形式(圖2)。但是二胡節奏較緩慢,不適應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很難引起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共鳴,其存在的合理性使人質疑。他們不敢使用電聲樂器來進行音樂伴奏,怕影響到之前人們觀賞的效果,因此就會變成惡性循環。這些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后果,應該要引起各界的重視。
(二)強調“伴”的表達效果
電聲樂器融入黃梅戲強調的是“伴”的表達效果。黃梅戲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演員舞臺的表現,擅長表演的演員就算是脫離了伴奏樂器依舊可以將黃梅戲的核心情感表現出來,相反如果是功夫不好的演員即使有樂器的伴奏表演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因此,電聲樂器在黃梅戲伴奏當中必須要發揮好伴奏的作用,對整場的演奏起到一個較好的輔助效果,不能夠出現電聲樂器為主體的場面。
(三)注重“融”的整體效果
電聲樂器在黃梅戲的伴奏中不但要表現出“伴”的輔佐作用,而且還要融入整場的表演,像調和油一樣融入演奏。這樣的融入便可以將黃梅戲的故事快速展現,將觀眾帶入黃梅戲的故事情境中,這是一種“融”的整體效果。在黃梅戲的表演中,電聲樂器必須要做到恰當融合,比如適當的人物情緒的調動或者是喜劇中的輕快活潑等等,這是電聲樂器所發揮的作用。另外,這種“融”還應該體現在整體的調整上,比如演員的演奏水平或者這個場所所提供的地理條件以及聲樂器具等等,只有對這些做好了解,電聲樂器才能夠做出適當調整,最后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結語
現在人們不僅追求衣食住行的高品質,同時也對音樂藝術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國的戲曲如果想要發展得更好,就必須要以博大的胸襟去接納那些流行的音樂元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黃梅戲的發展也應該如此。黃梅戲是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音樂的伴奏是表演中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視,必須要充分利用電聲樂器伴奏的優勢,然后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來促進黃梅戲藝術的快速發展。分清主次結構,做到主次的完美結合,這樣中國的黃梅戲便能煥發生機,完美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吳偉.西洋樂器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淺談長笛在黃梅戲樂隊中的運用[J].黃梅戲藝術,1996(2):127-128.
[2]周永忠.淺談二胡在黃梅戲音樂伴奏中的運用[J].黃梅戲藝術,2006(2):38.
[3]陳札旺.與德國專家學術交流的“講學”綜述(之二):簡述黃梅戲歷史及現狀[J].黃梅戲藝術,2015(3):24-25.
[4]王曉靜.高胡的正確運用及黃梅戲的伴奏手法[J].黃梅戲藝術,2005(1):16-17.
[5]楊慶生,金芝.中國國粹藝術讀本:黃梅戲[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6]蘇微.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9(4):43.
作者單位:
黃岡師范學院音樂與戲劇學院黃梅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