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 趙坤 閻娜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學分制遍地開花。學分制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倡與市場良好接軌,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環境設計專業的應用性特質在學分制下體現得淋漓盡致,探求合適的、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會帶動專業進步,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學分制;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藝術教育專項)研究成果:YJ201911245。
學分制教育形式是通過課程的自選,營造學生個性化發展空間。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應用型特點,“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成為學分制下環境設計專業良性發展的有效教學模式。
一、學分制的內涵與意義
學分制作為一種現代教學制度,它的內涵體現在整個教育過程之中,具體表現為:就選修機制來說,“學分制”采用的是學分選修的管理體制,高等教育的選修機制可以減緩人類知識噴發式發展階段的壓力,為教育人本、學術自由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基礎;就課程體系來說,要滿足選修機制,就需要設立豐富的、開放的課程體系,學生在學分和具體課程之間充分擁有個人能動性,課程體系開放的程度直接體現學分制的貫徹實施力度;就目標性管理來說,學分制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目標,旨在尊重個體差異,滿足個性發展,為在教育中實現因材施教邁進一大步。
二、學分制的意義
(一)學分制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辦教育的觀點在我國古代就有提倡,但由于社會的發展、特殊的國情,“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與理念產生了差距,實踐中存在一定的“以教師為中心”或者“以教為中心”的現象,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滿足目前劇烈變革的時代,以及社會對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學分制響應高校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變化
學分制改革措施的提出與優化都是為了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使培養的人才滿足地區發展需求,適應產業發展變化,從而推動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學分制教學能夠激發當代大學生的熱情與動力,以達到使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與市場良好接軌的目的,更好地實現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基于此,高校在進行學分制改革時,需結合當地產業優勢,因“產業”制宜,設置符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課程體系,加大課程實踐力度,增強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三、學分制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影響
(一)創新教學理念,把握跨學科融合
學分制下要求從實際出發,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的特點,深挖環境設計專業內容,轉變單一教學模式,重視專業融合,全新設計課程,以大局的視野構建環境設計專業學科建設,促進專業教學質量。教師以現代眼光審視環境設計專業,弱化環境設計專業獨立教學的觀念,將文學、美學、政治、歷史等融入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單一化向綜合化、多元化、融合化的方向轉變,以此促進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發展。
(二)豐富課程設計,開展“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教學模式
優化主要體現在:強化基礎課程,提高素質教育;深化實踐課程改革,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創新人才,強調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出發點,凸顯專業應用性;結合學分制實施特點,增加選修課比例,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擴大學生選擇空間,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興趣需求;在明確環境設計專業整體目標以及對本專業準確定位的基礎上,依靠專業優勢,彰顯專業特色,力求突出學科專業特色與優勢,開設專業方向課程。
(三)構建與理論教學相對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環境設計專業可以通過設立工作室、實訓室、實習基地等實踐平臺,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這些平臺完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科技創新活動等,培養學生設計意識、實踐技能、設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逐步形成完整、無縫隙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一)項目制教學
項目制教學在學生了解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專業技術技能、培訓職業能力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企業實際的設計項目或研究課題,學生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轉化為職業素養。企業與學校共同商定項目制教學的課程設計,選擇優秀的導師,以學生的培養計劃中的知識結構為依據,以課題專項訓練為基礎,以企業實際項目為依托,讓學生在項目中學習相關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重點細化實踐技能,力求達到從業標準。學生在項目制教學中能夠得到有針對性的輔導,同時,實踐能力得到強化,協同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可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共同確定學生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目標,通過有深度的校企項目合作,協商改進教學意見,企業全面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以項目制教學為手段,實現環境設計教學的良性發展。通過項目制課程,學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結構。通過深化校企項目制合作,改進教學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創新創業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重點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設計課階段的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系統的模式創新和內容改革,從虛擬課題逐漸改為實際實踐項目,建立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設計課階段的設計實踐教學新體系,并突出設計系統性、完整性和實效性。
環境設計專業根據專業發展可設專業工作室,工作室課程為專業教師將實踐項目引入教學課堂,促進校內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技能實踐水平。同時學校可推廣“一課雙師”制教學模式,校外導師在保證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應用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了解企業一線的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通過這些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真正學會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順利踏入工作崗位、有效完成工作任務提供保障。
四、結語
以工作室教學為平臺,設置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不斷發展完善,將工程實踐引入教學課堂,用實踐項目指導日常教學,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一個途徑。同時“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實踐項目,參與項目,用項目加強學生的學習和進步,促使其不斷探索進取,實現教學與市場需求的無縫銜接。
“工作室制”教學,在保障促進教育教學的基本功能前提下,積極參加社會項目,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與提高,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可,為培養與社會有效接軌的人才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Z3):4-10.
[2]潘慧錦,陳淑飛.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研究——以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境設計專業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4(6):29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