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霞
摘 要:高中歷史課程精選闡釋了基本的、重要的史實,多維度展現了人類文明,其本身蘊含著大量美的元素,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美的元素,將美育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領悟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價值觀念。本文分析了美育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實施途徑,旨在通過美育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領悟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中歷史;美育教育;審美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實質上就是要求廣大授課教師能夠充分認識美育的重要性,通過實施美育幫助學生以美的規律和理想完善自我,改造世界。
一、美育教育的概念及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美育教育一般指的是社會、學校或家庭利用審美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來感染和影響人,對人的心靈進行塑造的各種教育活動。目的是通過美育凈化和完善人的內心世界,幫助人們逐步獲得自身人格以及發展的自由與完整。
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教師應準確把握美育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內容,科學進行施教,并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和升華對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思想教育原則
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強化學生的思想認知,將思想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歷史教學中,逐步激發學生的尚美熱情,并轉化成實現自身崇高理想的內在動力。
(二)情感激勵原則
通過對事物情感態度的準確表達樹立美的榜樣,使學生逐步辨明事物的善惡美丑,從心理上喚醒并引發學生產生共鳴,進而抑丑揚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創造積極的審美氛圍。
(三)多元滲透原則
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創設審美意境,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脫離枯燥的文字去直觀、立體地了解歷史,感染內心,強化對歷史美感的認識。
(四)科學適度原則
要遵循美育教育的基本規律,結合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統籌規劃科學實施美育教育。既不能眼高手低,也不能本末倒置,影響歷史教學的整體目標和效果。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美育教育的基本內容
(一)審美意識的培養
審美意識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美學屬性的能動反映,主要包括人的審美感覺、審美情趣、審美觀點、審美經驗和審美理想等。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深入發掘歷史教材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生活美等美學內容,向學生充分展示人類歷史的壯闊多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
(二)審美感受力的培養
審美感受力指的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感知能力,既包括對審美客體的外在感性形式的直觀感覺和感受,也包括對審美客體感性形式中所蘊含的意義的判斷與情感的把握或是精神實質的領悟。我們在教學中應結合美學內容來引導學生對審美客體進行感受和體會,在審美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三)審美想象力的培養
審美想象力是在既有審美形象的基礎上,人腦經過加工創造出新的審美形象的能力。審美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回溯過去,展望未來,豐富精神世界,也可以將聯想與發散性、匯聚性思維訓練相結合,通過審美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四)審美鑒賞力的培養
審美鑒賞力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甄別、判斷、認識、評價和再創造的能力,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客體美的感性與理性、認識與創造的統一。歷史教學中對美的事物的鑒別及欣賞能力,可以通過情感體驗獲得,隨著審美經驗的豐富而提升。
(五)審美理解力的培養
審美理解力就是在審美感受的基礎上,把握審美客體的意義、精神或內容的能力。通過對審美客體的理性思考、認識和評價,正確發掘出審美客體的本質特征,進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充分發掘美育素材是前提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先生曾明確指出, 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從美育內容上講歷史學科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美的演進歷程,而高中歷史更具代表性。高中歷史教材從多彩絢麗、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選取了最能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人物和事件,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歷史本質和發展趨勢,展現了人類追求美、創造美的精神,是一座豐富的美育資源寶庫。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對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科學分析,發現其中蘊藏的美育因素。例如“商周青銅、漢魏文苑的藝術美,又如商鞅變法、改革開放的社會美”,這些具體、鮮明的美的內容不僅能感染學生,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 又可以為實施美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切實抓好課堂教學是核心
高中歷史不同于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其美育教育具有潛在性和間接性,而課堂教學最具感染和熏陶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運用教材中的美育資源,科學進行美育滲透性教學。首先要借助智育進行美育,強化學生對審美、立美精神的學習。其次是通過德育進行美育,以“善”導“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力。最后是結合實踐進行美育,讓學生充分參與整個審美過程,不斷地去實踐美。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運用各種教學載體和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情境,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去發現、感受、領悟歷史之美,以形象生動的歷史課堂提升史學教育和美育教育成效。
(三)豐富課外教學活動是支撐
課堂教學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無法真切地體驗美,這時我們可采用課外活動的形式進一步強化美育教育。課外活動既可作為課內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鞏固和提升課堂教學成效,也可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環節幫助學生強化審美體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如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歷史遺址遺跡、進行社會調查和走訪老紅軍等,還可以舉辦興趣小組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加強其美感體驗。
五、結語
美育教育貫穿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始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 教師要把握好美育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審美過程,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置身于歷史之美、欣賞和享受歷史之美當中,從而發揮歷史美育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及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淺談歷史教學中的美育教育[OL].https://www.xzbu.com,2019.
[2]劉亞梅.論高校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