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泳如 凌媚芳


摘 要:目的是,總結近15年來國內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結果。方法有,對有關我國留守兒童SCL-90的研究成果進行元分析。結果是,我國留守兒童的SCL-90調查結果在總體上與全國常模有顯著差異(除“人際敏感”因子屬中效應外,其余8個因子的效應值均在大效應范圍之內);在性別差異方面,男女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盡管女性在“抑郁”因子上的效應值達到中效應水平,但效應值偏低。結論是,與常模比較,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嚴重;女性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抑郁情緒。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SCL-90;元分析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本研究使用元分析文獻綜述方法,對國內采用SCL-90量表測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文獻進行分析。
一、研究對象和工具
(一)研究對象
本文收集2004—2018年15年間公開發表的用SCL-90量表測量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國內文獻。文獻篩選要求:1.僅以中國本土的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2.運用SCL-90量表或結合其他量表進行的研究;3.SCL-90量表中九個因子的均分和標準差均有體現。根據以上標準共篩選出符合要求的10篇文獻,分別報告男、女性調查數據的4篇。調查報告最大樣本量10000,最小樣本量255,共涉及樣本12907人(其中男性7117人、女性5790人),樣本分布于全國多個省份,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與一定的研究價值。
(二)研究工具
1.變量編碼。地域的不同,會出現具體的經濟文化水平不同,而其對留守兒童的出現和現狀可能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留守兒童的所在地區分成三種類型(1=東部,2=中部,3=西部)。同時,由于文獻的出版時間不同,各文獻的樣本量也大不相同,對研究得出的效應值也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本文把文獻出版時間和研究對象的樣本量作為連續變量。
2.元分析。元分析(Meta-analysis,又稱Meta分析)是對具有相同目的的多個獨立研究結果進行系統的、定量的統計學綜合分析與綜合評價,為更好地利用和開發現有統計資料的一種有效的方法[2,3]。
(1)比較標準。第一,將6篇報告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實驗組,與全國常模或報告出的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照,進行元分析;第二,將4篇報告中的女性留守兒童作為實驗組,男性留守兒童作為對照組,進行男女生差異的元分析。
(2)合并檢驗。本文采用Winner法進行合并假設檢驗。
(3)效應值計算。包括:單個研究效應值(或效應尺度);平均效應值;效應值分析;齊性檢驗與95%CI分析;計算出不同地域、樣本數量、文獻發表時間與合并效應量的相關性。
二、結果
(一)留守兒童SCL-90元分析的統計結果
1.合并檢驗的結果。表1中,Winner合并檢驗結果發現,SCL-90量表的9個因子的合并檢驗P值均<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性,這表明我國留守兒童在SCL-90量表的9個因子與全國常模均有顯著差異。
2.留守兒童SCL-90元分析的效應值。由表1根據Cohen的判斷標準,除“人際敏感”屬于中效應外,其他8個因子的效應值都大于0.8,屬于大效應范圍。這表明:(1)各因子與合并檢驗中達到統計學顯著性的結果一致,顯示了效應值與合并檢驗結果的一致性;(2)各因子的效應值都比較高,顯示我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國常模差,可能情況比較嚴重。但是,如果我們只根據Cohen的這個經驗解釋來判斷留守兒童與全國常模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效應值的差異,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為此,可以通過平均效應值的置信區間(CI)來加以說明。
(二)不同性別留守兒童SCL-90元分析的統計結果
表2的統計結果表明,女性留守兒童在“抑郁”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性留守兒童,說明女性留守兒童抑郁情緒略顯高于男性。而其他8個因子的效應值都小于0.2,屬于小效應范圍。表明男性和女性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差異。
(三)地域、樣本量和發表年代與各效應值d的相關另外,留守兒童所處地區和文獻發表時間這兩個因素均與量表中的9個因子呈負相關,而且兩個因素與9個因子的相關系數均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平。樣本量因素與SCL-90的9因子中的8項均成正相關,除人際敏感因子外,其他8個因子與樣本量的相關系數都達到了統計上的顯著性水平。
三、討論
(一)社會因素
留守兒童由于不在父母身邊,缺少父母管教,沒有很好地受到引導,可能會過早接觸社會并受到社會壞風氣的不良影響,如認為讀書無用,遭人欺負而無人幫助,形成不良的習慣與行為,因此,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大大提高。
(二)學校因素
農村的信息來源相對閉塞,且不說家長,連學校的老師甚至都會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是“思想品德教育”,即便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能也礙于專業知識有限而對學生缺乏正確的指引。
(三)家庭因素
因為地理距離,很多打工族通常一年只能回一兩次家,跟子女的見面與相處時間少之又少,更不可能深入了解子女的心理成長情況,而子女以接受寄養關系和隔代教育為多[4],這些都會使留守兒童產生寄人籬下、敵對、排斥、偏執、冷漠、孤僻、疏遠、自卑等消極情緒情感狀態和不良的人際溝通關系,這些特征都在SCL-90結果上體現了出來。
參考文獻
[1]李麗輝,趙麗麗,張金峰,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J].醫學與社會,2008,21(03):40-41.
[2]Glass GV,Primary. Secondary,and meta——analysis of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R]. l976,6(05):3.
[3]凌莉,韓璐.Meta分析方法的正確應用[J].循證醫學,2002,2(02):102-104.
[4] 蔡雙全,郭帥鵬.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31(1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