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潔 趙明發



摘 要:教育部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教學指南》)雖然已經出臺,并且已經在試行,但《教學指南》并非完全適合于中西部地區的學校校園足球教學指導。本文以貴陽市云巖區特色學校為主對隨機抽取的學校學生按照《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標準(試行)》進行成績測定,然后進行描述統計,統計方法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總體T檢驗,通過對數據的匯總以及分析探索《教學指南》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貴陽市云巖區;青少年足球;教學指南;問題及解決方案
基金項目:省級教育規劃一般課題“推進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策略研究——以貴州省為例”(項目編號:2017B168);省級教育規劃一般課題“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試行)”的實踐研究——以貴陽市云巖區為例(項目編號:2016B268)。
構建良好的校園足球文化氛圍,是發展校園足球的重要任務。在普及與提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足球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再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選拔優秀的足球運動人才。《教學指南》是校園足球課堂教學的指南針,而校園足球教學是校園足球文化的半壁江山,足球教育教學包括足球歷史文化,足球書畫、報刊,足球服裝、裝飾品,足球禮物,足球視頻轉播,足球技能考試,足球聯賽,足球文化節,足球大課間等一系列與足球有關的行為活動。故研究《教學指南》的實踐,是構建校園足球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貴陽市云巖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小學)五年級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cnki)以“校園足球”為關鍵詞查閱文獻65682篇文章,再進行與足球教學有關的篩選和整理,為課題奠定理論基礎。
2.特爾菲法。本課題從選題、論證環節均請教貴州省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部分專家和工作人員,對課題涉及的政策和校園足球發展動態進行咨詢。
3.實驗法。以貴陽市云巖區特色學校(小學)為主,除5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不實施《教學指南》外,其他特色學校均按照《教學指南》的要求每周開設一次足球課程。教學一學期以后,隨機抽取實施《教學指南》和沒有實施教學指南的小學五年級的男生100人,女生80人進行統計。
4.數理統計法。隨機抽取學校學生按照《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標準(試行)》進行成績測定,然后進行描述統計,統計方法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總體T檢驗。
5.行政干預法。對貴陽市云巖區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區校足辦將明文進行干預。實施《教學指南》的學校采用行政手段,對教師進行培訓,督促其按照《教學指南》進行教學,對沒有實施《教學指南》的學校采取監督的辦法。
二、實驗結果分析
(一)《教學指南》小學階段要求與實驗結果對比分析《教學指南》小學5年級階段要求。
《教學指南》注重能力發展體系構建的設計思路當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推進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理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立足點,體現了新形勢下教育以注重能力發展為育人方向的鮮明特征。《教學指南》是定位于教學大綱和教材之間的實用性教學參考文件,遵循《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科學性、創新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為編寫原則,緊密結合足球運動項目教學特征以及青少年身心發展特征,涵蓋校園足球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包括小學、初中及高中學段每一年級足球教學目標、內容、課時比例、教學基本要求以及課次教學示例。
(二)實驗數據分析
本文針對貴陽市云巖區野鴨小學、實驗三小、實驗小學、實驗二小進行了足球課程的調查,實驗三小、野鴨小學實行了《教學指南》,而剩余幾所小學沒有進行《教學指南》課程實施。同時采用實驗法針對其中實施《教學指南》與未實行《教學指南》的學校進行了實驗對比,以此分析《教學指南》當中所存在的不足奠定可靠的數據支持。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實施《教學指南》的小學在腳背正面顛球方面是4次左右,在繞桿運球方面分別為17.44秒以及14.83秒,基本符合《教學指南》要求。同時在踢準方面野鴨小學的學生可以達到8分以上,實驗三小的學生未達到4分,因此可以說在足球運動方面,實驗三小針對足球踢準方面的教學還有待提高。折線跑是考查學生運球能力的項目,野鴨小學學生的折線跑平均時間為35.83秒,實驗三小學生的折線跑秒數是13.73秒,可以看出實驗三小在運動方面的教學效果要好于野鴨小學。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同為實施《教學指南》的學校,在各個方面的教學效果展現上呈現出了不同的效果。《教學指南》當中關于足球技術方面的教學要求占整個課時的30%,可以說在小學階段對足球技術方面的要求程度較高。除此之外,對比賽的開展也進行了相應的要求,野鴨小學沒有進行比賽方面的教學。可以說《教學指南》的要求為小學階段足球課程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標準和依據,同時也展現了我國足球教學正在向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實驗小學和第二實驗小學沒有實施《教學指南》,分析其數據,腳背正面顛球和多部位顛球達到7.5次和4.49次,低于實行《教學指南》的野鴨小學以及實驗三小,而折線跑則分別為10.12秒和35.84秒,說明實驗小學足球課程在運球技術方面進行了較多的強調,而第二實驗小學沒有進行過多地強調,導致學生的平穩性較差,因此其折線跑時間使用較長。踢準方面實驗小學以及第二實驗小學學生的分數較好,分別為8.12分和7.43分,說明兩校在踢準方面強調較多。
通過《教學指南》當中針對與足球課程內容的安排情況可以看出,小學階段對于球感以及足球技術方面的要求較多,此類內容對于接受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否使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同時在短短40個課時當中,學生是否能夠掌握這些足球技術也需要進一步印證。教師應根據足球教學實際,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從而提高校園足球的教學質量。然而《教學指南》在具體教學技術內容的闡述方面還存在著欠缺,當中提及了相應的教學效果,而沒有具體針對到某項技術的教學,因此也對中小學足球教學內容安排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本文通過對貴陽市云巖區中小學特色足球課程的實驗數據進行收集,對《教學指南》實施效果以及內容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和論證,旨在為我國中小學足球課程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加詳細的教育指南,同時也旨在提升我國足球教學的效果,促進足球運動在青少年當中的普及。與實施《教學指南》的野鴨小學以及實驗三小進行對比,實驗小學和第二實驗小學雖然沒有實施《教學指南》,但是在踢準以及折線跑等基礎的技術教學方面實施效果較好,學生可以掌握足球的基本技能和技術。然而從折線跑方面的教學效果數據來看,無論是否實施《教學指南》,學生在運球方面的技能掌握還處于弱勢,因此在小學階段,建議《教學指南》當中增添更為詳細的教學內容以及技術教學指南,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教學參照。除此之外,作為小學階段的《教學指南》,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安排符合學生生理特點的足球內容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其足球能力的提升。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教學指南》并不完全適用貴陽市云巖區中小學足球課程的開展,足球技術的提升不僅僅要靠教學來完成,也需要有效的練習才能進一步提升和發展。
(二)建議
教育局等相關部門應針對貴陽地區對《教學指南》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建,同時應根據中小學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足球能力。除此之外,校方應當重視培養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各個學校在開展體育課程當中應當向學生說明參與足球運動對身體的重要作用,提升青少年對于足球運動的興趣。同時為響應“陽光體育運動”政策,各學校需要建立足球運動參與管理機構,監督學生定期參與各項校外足球運動,從而讓青少年更好地參與到足球運動當中,從而提高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郭亞.校園足球背景下成都市小學足球教學現狀與分析[D].成都體育學院,2015.
[2]褚琪暉.校園足球背景下中小學足球師資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4.
[3]姜身飛.上海市楊浦區校園足球開展現狀與發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
[4]曹昂.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背景下初中足球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D].河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