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方面指出,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干、“雙師型”教師、學術帶頭人和校長,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2016年,為助推“十三五”教師教育工作,助力隊伍素質整體提升,大連市甘井子區在原有中小學學科“名優帶教”工作室工作經驗基礎上,建立了新一輪“名優帶教”工作室,包括54個學科名師工作室、10個名優班主任工作室、9個名優校長工作室。“十三五”以來,甘井子區努力強化工作室的“項目化”過程管理和“內涵性”價值取向,力求達成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發揮好工作室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打造區域教師發展“共同體”。
一、強化“共同體”基本屬性
對于“名師工作室”的性質,我們能看到多個版本的闡釋,但是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即“共同體”。英國現代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共同體》一書中指出,“共同體是指社會中存在的、基于主觀上或客觀上的共同特征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既包括有形的共同體,也有無形的共同體。”這里強調“共同體”要有共同核心價值追求與支撐。
甘井子區名師工作室的所有參與者組成了一個同質促進、異質互補的教師發展“共同體”。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員和相關者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司其職,相互促進,同生共長。工作室主持人宣講自己小組的活動方案,進行宣傳調動,教師自由加入,主持人選人、人選主持人,在共同的需求下開展活動;請省市教科研專家當堂指導,幫助界定工作室課題研究的價值,所有核心組成員共同參與答辯;聘請研訓教師、期刊編輯、高校教授等作為專家后援團。工作室由不同層次的成員組成,一般12~15人,可彈性調整。其中,有作為領銜人和核心成員的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省中小學名師、省學科帶頭人、省優秀青年教師、市學科帶頭人;有作為成員之一的市優秀青年教師、區學科帶頭人、區優秀青年教師;有“師帶徒”式的學校青年教師等。每個團隊配有1~2個學術顧問。
二、強化“項目化”過程管理
無論是從區域層面,還是從各工作室層面,都以項目管理為抓手,加強名優工作室項目各項工作的啟動、策劃、執行、檢測、完成過程的督查、調整與改進,不斷完善項目管理操作模式,即前期調研—過程督辦—考核驗收—后期跟蹤—階段評估—獎懲反饋,不斷提高名優工作室工作的質效發揮。
(一)前期調研,落實研修著眼點
各工作室主持人采取問卷調查、成員訪談、多方溝通的方式,把握工作室成員的實際需求,進行匯總、梳理、分類,找出學科、學段中共性的重點、熱點、難點的問題,確定自主性需求和引領性需求,作為研修著眼點。
(二)過程督辦,增強環節針對性
一方面,區域領導小組、工作小組進行督查;另一方面,工作室主持人不僅是帶頭人、引領者,也是督辦者、自檢者。各工作室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工作室活動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強調科學調控內容與形式,有效落實成員自主演練,不斷提高組織實施效果。外出考察學習、集中培訓后,在認真總結、反思、研究基礎上,都要開展一次工作室建設研討交流活動,分享培訓中不同角度的收獲,有針對性地就下一階段工作室建設重要的、關鍵的問題和工作內容進行研究,通過主旨發言、互動交流、案例剖析、經驗介紹、現場作業等方式提高工作室成員參與的廣度、深度和效度。
(三)考核驗收,突出研修實效性
一是區域層面,主要通過工作室全體人員的活動考查、作業測試、學用答辯、實際改進、檔案積累等方面來進行;二是工作室層面,由主持人按照規定對每位成員的工作進行量性與質性的考核;三是網絡層面,加強工作室網絡化過程考核力度,按照“工作室成員每月至少上傳4份文章、資料、圖片、視頻等高質量的網絡資源并及時更新”和“每月至少一次網上互動、開放活動”等規定,加強檢查和反饋的力度,力求使工作室成員不僅在線下研修方面要扎扎實實,還要在線上研修方面下足功夫。
(四)后期跟蹤,關注成長持續性
工作室的發展不能止步于一次次研修活動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研修后工作室的成員實現真正的成長,并推動區域隊伍整體素養的提高,推動區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區域和各工作室關注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工作的過程、特點、經驗和成效,關注其崗位作用發揮的實際效果,及時了解其工作發展、提升的實際情況,掌握其工作計劃目標的達成度,發現其個人成長的新氣象、新風貌、新亮點,及時給予支持、幫助、點評、指導、引領,促進全體成員的可持續發展和成長。
(五)階段評估,體現資源共享化
我們主要采取資料匯編分享、階段成果匯報、定期論壇活動、學用績效考評、個性檔案記錄展示等方式進行。既考評工作室工作的績效,又讓工作室共享有價值的資源。區域和各工作室通過網絡資源推送、工作信息發布、研修簡報制作、資料匯編分享、階段成果匯報、專項展示交流、優秀經驗介紹、定期論壇活動等形式提供不同展示、學習、分享、交流、研討的平臺,同時鼓勵跨區的、與其他工作室聯盟的研修PK,如課堂教學、研訓活動展示、擂臺過招等。每個工作室、每個成員積極展示、宣傳、發展自己。
(六)獎懲反饋,推動研修最優化
我們定期匯總工作室全體成員各級各類業務成果、榮譽獲獎等情況,定期召開總結表獎大會、階段工作小結會等進行表獎、反饋,設專項考評獎勵。如“‘名優帶教工程優秀導師”“先進工作室”“特色工作室”“優秀校長”“優秀班主任”“優秀青年教師”等獎項,每兩年一次,按照不同角色人員職責任務要求進行考核,表現突出者予以表獎,并提供國內外基地專項獎勵性培訓的機會。促進全體成員專業成長與綜合發展,不斷推動區域“名優帶教”工作室工作朝著最優化方向發展。
三、強化“內涵性”價值取向
(一)規劃制度,固化內涵成果
區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甘井子區“十三五”教師教育工作“名優帶教工作室”管理指導手冊》,召開了新一輪“名優帶教”工作室項目啟動大會,建立健全和有效落實各項機制。從區域角度對各類“名優帶教”工作室的人員名單進行了明確的公示;對工作室的工作目標、功能定位、人員構成、資格條件、數量比例、認定程序、線上與線下職能任務,以及室主(主持人)和徒弟(成員)、研訓教師、責任部門主任的職責任務進行了全面的說明;對工作室的各項具體操作,如室主(主持人)如何創建主題活動并上傳活動資料、工作室成員如何參與學習和創建自己的活動、門戶網站上傳材料要求、如何做好工作室活動記錄和研訓教師指導記錄與綜合評價等,進行了詳細的指導;對加強統籌領導、實行區校掛牌、強化過程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實施專項考評、提供資金保障等一系列工作機制進行了清晰的闡釋。這對全區“名優帶教”工作室的發展起到了整體策劃、統籌協調、全程引領、監督調控的作用。工作室還逐步建立了例會制度、學習研究制度、網絡交流制度、宣傳展示制度、專題牽動制度、溝通反饋制度、整合聯動制度、經驗分享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等多項制度。區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努力做好統領、統籌和技術支持,各業務部門項目負責人為具體責任人做好管理。區域設立專項經費,提供一定資金保障。
(二)研究專題,深化內涵品質
工作室強調在前期調研中要找出學科、學段中重點、熱點、難點的問題。通過這些專題的研究,切實深化工作室內涵的品質。一是相對共性的真實的實際的問題,即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研究內容,這是一個階段內工作室研究的重點。要求工作室在研究專題上領先一步,步步領先。其中,如果是主持人擅長的,要求結合教育發展的需要和本地區、本學科的實際,做好活動階段計劃,認真確定好每次線上或線下活動的主題和具體內容,落實好研修的著眼點;如果是主持人不擅長的,可與其他工作室聯盟開展活動,如區域本學科幾個工作室聯盟、其他地區工作室聯盟,或工作室幫助提供有關信息資源等,這也要求主持人加強溝通、組織與協調。在工作室績效考評中,專題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是一項重要指標。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強調要注意及時積累,及時總結,及時提煉,形成自己的課程,建設有地域特色的課程體系。二是相對個性的真實的問題,這雖然不是工作室集中研究的重點,但也要給予支持和鼓勵。
(三)發展團隊,催化內涵提升
工作室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不斷提升團隊發展活力和內涵化水平。對于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領銜人、核心者,我們要求在理論修養、理性深度、思想張力、研究意識、前瞻眼光、能力素養等方面增強影響力,解決“名存實亡”——名師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單兵作戰”——名師難以形成輻射,“迫不得已”——名師合作意識薄弱等問題。多種手段調動成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重要的。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一書中說,“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這句話一直是我們各工作室的座右銘。對于名師工作室的成員,要敢于面對問題,敢于挑戰自我,擯浮去躁,篤研躬耕。工作室努力實踐,加大研究力度與深度,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尋求發展,加強學習,豐厚理論支撐,在讀書、反思、研究、寫作中發展自己。尤其是加強馬克思的社會共同體理論、彼得·圣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讓·萊夫和愛丁納·溫格的情境學習理論、讓·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詹姆士和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等名師工作室研究的理論基礎學習。
(四)打造品牌,點化內涵亮度
品牌是一個工作室具有高度價值并要不斷增值的無形資產,承載了社會對于一個工作室的高度認可。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從品牌的基礎入手,對品牌的成長、飛躍、管理、擴張、保護等進行流程化、系統化、科學化的運作。每個工作室借助SWOT分析法,在深入分析自身發展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基礎上,由特點到特色,由特色到品牌,一步步深入,一層層提升,努力打造出一個屬于自己、輻射其他、服務區域的品牌。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