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積才
【內容摘要】多媒體教學給傳統教學方式帶來的是一場革命。它不僅改變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傳遞方式與途徑,也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效率。我們在感受現代教育技術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不得不清醒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正確定位。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思考;得失
一、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革命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逐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享受,也為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教育教學方式也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多媒體技術集聲音、文字、圖像、形狀于一身,具有形象直觀、生動活潑、信息容量大、交互簡便等特點。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介入,給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創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來自視覺和聽覺,多媒體教學正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視覺和聽覺方面的資料。多媒體的運用使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可否認,多媒體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了新鮮空氣,課堂顯得生機勃勃,充滿激情,它的優勢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它直觀形象的呈現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的被動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記憶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互聯網+和靈活多樣的特點,既能傳授課本知識、開發學生智力,又能培養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情趣。
二、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缺失
信息技術在給教育教學帶來巨大效率和效益的同時,也出現了課堂教學中課件充斥,只關注視聽沖擊、忽視學生思維品質培養,“人機交互”主導、人文教育偏廢等各種形式的誤區。不管何種形式的課堂教學都要用多媒體;多媒體是老師講解演示傳授知識的唯一工具;教師只是敲鍵盤按鼠標、被動解釋畫面內容的機器,完全成了操作者,而不是富有情感的引導者;制作課件即備課,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文學性、教育性;以視聽代替富有個性的朗讀;只注重展示,不顧及學生消化等,使得本來以落實知識點為目標的課堂,變成了學生眼花繚亂的視覺享受,從而導致教與學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給教育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1.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
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通過文本的呈現,讓學生攝入信息,通過自身的體驗和生活經歷,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式,創造性的再現生活場景,對文本本身的語言和情感進行挖掘,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多媒體教學則更大程度上重視聲音和圖像的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平面的、直觀的視聽形式呈現出來,主要是感官的直接而輕松的感受,而不是立體的、多元的、創造性的情境設置,無法開啟學生再創造的思維,獲得的只是表面的、淺層次的感受,而非理性的思考、情感的挖掘、生活體驗的綜合加工。這既妨礙了學生對文本內容本身的理解、品味、欣賞的能力,又影響了學生的審美體驗感受,破壞了語文教材本身在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三者高度交融的、和諧統一的特點。
2.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空間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材文本給予學生廣闊的想象思維的空間,是文字以外的手段無法代替的。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文本和培養目標,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思路,啟發學生由形象到抽象、感性向理性、膚淺到深入的認知過程,讓學生通過思考、想象、理解、創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將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及表達的觀點再創設,形成“一千個讀者的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局面,最終達到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而教師用多媒體把自己的感悟和認識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被眼花繚亂的課件占有,學生的精力都用在看上,難以形成如身臨其境的狀態,從而導致學生思維僵化,缺乏通過閱讀文本進行思維嬗變的突破。要想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美,深刻體會文章的內涵,只有通過恰當運用多媒體營造適合文本的教學氛圍,喚起感情、激發想象,引導學生進入“入無窮之門,游無極之野”(《莊子·內篇》)的空間,才能實現學生始終處在“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再創造思維境界中。
3.教師教學魅力展示的平臺應該是課堂
教師的魅力在于具有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民主平等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快捷敏銳的思維,廣博深厚的學識,準確生動的語言,飽滿高昂的激情,個性鮮明的風格,新穎獨特的方法,積極向上的心態、安貧樂道的氣節、默默無聞的堅守和謙謙君子的風度等。教師教學魅力所具有的人格高尚、學識淵博、個性鮮明、形象氣質俱佳等因素會對學生產生綜合性影響,能對學生有強烈而持久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啟迪力。它能夠激勵、鼓舞學生汲取知識的信心和力量,能夠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情感,多媒體教學工具的過度使用,使得教師的個性無法張揚,魅力難以展示,完全淹沒于機械的鼠標操作,這樣亦步亦趨,還能上出語文老師自己的風格嗎?還能滲透不同人對語文博大精深內涵的不同解讀嗎?學生又能把從傳統教學手段中解脫出來的新奇保持多久呢?
4.顛倒了教與學的主體地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好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和組織,注重學習的效果。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要求沒一個語文教師都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學習情境的創設。如果一味的按照教師預設的教學思路,忽視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語文教學就會走入“死胡同”,從而成為扼殺學生個性張揚、人格完善的工具,無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堂教學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但過度使用多媒體只是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目的是用課件向學生展示用語言表達無法準確清楚解釋的難點,但缺乏對學生想象力、探究力、創造性的培養,即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多,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少。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問題是需要時生一起探討、思考、歸納得來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教學情境時有發生,教師絕不能將學生的思維固化,這與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三、多媒體教學的一些思考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不是將優美文本呈現的內容直觀的展示給學生,失去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多媒體的運用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如果把課堂教學做成媒體內容的僵硬展示,單純以新奇、花哨吸引學生眼球,那就嚴重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初衷,是我們不需要,也是我們不愿看到的。如果學生的思維意識、獨立思考意識、創新意識未能在教學中得到培養、展現,那么,我們就應該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真正貫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精神,是否真正將學生的主體價值觀念融入于課堂教學的環節,融入于自己的教學理念之中。
無論我們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創設,選擇和組織使用好一切教學輔助工具,使之為課堂服務、為教學服務。多媒體無法代替語言文字所傳達出的豐富多彩、含蓄雋永、出神入化的情感表達;代替不了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師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激勵感染作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技術如果運用得當可以使教學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如果使用不當,則會事與愿違。因此,我們必須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使多媒體使用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越性,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最佳整合。
多媒體教學技術雖然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生動、多樣而充滿活力,但也有它的不組合缺失,因此,我們既要先“占有”,再“挑選”,最后加以科學的吸收,達到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的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追求更高效益的現代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黃莉莉,孫國琴.巧用多媒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32) .
[2]鄭建偉.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探討[J].學周刊,2016(33) .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