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內容摘要】校園欺凌是指同學之間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現象,一般情況下,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校園欺凌事件最近幾年有愈演愈烈的勢頭,特別是近期,隨著電影《少年的你》熱播,校園欺凌再次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因為校園欺凌會讓受欺凌者情緒不穩定,上課往往精神不集中,憂心忡忡,腦海中常常會出現被欺負的影子,嚴重者還會患上精神抑郁,認知行為出現偏差,因而,作為學校政教處工作的一員,必須要從心理教育的這一視角研究校園欺凌,做好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欺凌;問題分析;心理矯正
近些年來,中小學校園欺凌傷害事件頻頻發生,到底是為什么,為什么有這么頻這么惡性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在近期熱映電影《少年的你中》中,只有具體的情節,沒有更多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留給我們的更多是思考,本人帶著這些問題,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來分析校園欺凌。
一、由于心理原因產生的校園欺凌分析
大家一致認為,在社會所有的單位集體中,學校應該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可是從目前來看,貌似不是這樣,因為通過媒體曝出來了這么多的校園欺凌,仔細一想,應該還有大量的沒有曝光出來的校園欺凌,這么多的欺凌行為,給受害的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傷害,此時,我們必須要研究,到底是為什么這些施暴的人那樣的殘酷,那么的暴戾,這種欺凌行為為什么不能堅決杜絕?
筆者執著地認為,在平常的校園欺凌中,有一種可怕現象,就是施暴者的不以為然,認為自己的施暴行為很正常。例如就在今年開學不久,我們政教處的工作人員就發現,七年級(4)班有位叫李某某的同學,經常在班上向其他同學索要2~5元不等的現金,美其名曰為“保護費”,還聲稱,交了這個費用后,你們以后再也不怕受到欺負了??墒钱斢械耐瑢W遭拒絕交“保護費”后,他便言語侮辱,甚至會拳打腳踢,曾經發生了一名受害的女生遭到扇耳光,導致嘴角撕裂、身體多處受傷。
通過近期筆者大量的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天真地”認為,采取恐嚇、暴力等行為,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最有效途徑,特別是有了成功的案例后,他們就會效仿,再加之社會上一些“不良”的少年勾引,思想滲透,他們天真的想法有時候會得到淺顯的“印證”。隨之大量的讓自己“引起關注”或者是讓自己“樹立威風”想法就冒了出來,這些種種的歪曲的現象,折射出的是這些孩子們價值觀人身觀的嚴重扭曲。
有位資深的教育家曾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校園欺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家庭。”通過筆者的調研,也印證了這說法是屬實。本人對許多施暴孩子的家庭背景統計研究,他(她)們要么家庭背景優越,自認為就是出了事,父母也會給自己擺平;要么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缺少父愛母愛,也無人管束,久而久之,就會被一些人利用,也學會了欺負別人。
二、如何從心理教育方向防治校園欺凌
1.及時關注問題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青春期的學生情緒起伏較大且心思敏感,教師應增強自身觀察意識,關注問題學生的最新動態,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表現情況,深入分析問題學生的各項心理要素,找尋心理教育的實施途徑,循序漸進地分階段進行心理教育實驗,為問題學生開出良方。例如,初中生小磊在校被學校社團學生強收保護費,該事件在班級廣泛傳播后,小磊遭到同班同學的一系列欺凌,表現出社交恐懼等癥狀,被診斷出患有情緒障礙問題。面對這一情況,我們首先和小磊父母及時溝通,了解其父母的態度和家庭基本情況,根據小磊在班級的表現情況,制定出結案、介入和評估反思三個階段,結合家庭成員特點和家庭結構特點,逐步達到改變家庭成員對小磊遭受校園欺凌行為的看法、家庭成員正確認知小磊的癥狀和打破并修復小磊的個人次系統的目標。
由此可知,只有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結合實際狀況,不斷積累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的發展變化資料,對其進行細致分析,才能提出系統化、科學化、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為學生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2.優化課程設計,實現家、校、社區多方聯動
教育在促進青少年后天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人的一生成長奠定了堅固的基礎。校園欺凌事件的背后,不僅是學生個體行為的偏離,更是家庭、學校、社區各方面的教育失職。因此,通過優化課程設計,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是當務之急。
首先,學校應增設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專門課程。中學生生性敏感、內心脆弱,需要開設相關心理健康課程為其答疑解惑,學科教學也需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動態,解決其身心困擾;同時,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法制講座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讓學生能夠意識到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能夠以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
其次,在課程目標設定中,要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父母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孩子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更需要正確的人生引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此時父母的引導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應通過提供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并同教師保持溝通,多方共同守護孩子的成長。
再者,在課程實施方面,社區作為學校和家庭的中介,應響應學校的號召,廣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內容,組織開展評選“文明家庭”等活動,讓每個家庭參與其中,形成學校、社區、家庭三重保障,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社區,從而營造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
總之,盡管校園欺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有些青少年甚至拿《青少年保護法》來給自己做擋箭牌,這樣就造成同學之間的欺凌頻發,筆者認為,如果要想從根源上解決校園暴力問題,還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配合與努力,才能為孩子建設一個和諧友愛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徐久生.校園暴力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4.
[2]汪琪著.中學生校園暴力研究[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5.
[3]麻映雅.淺談校園欺凌傷害事件的成因及預防[J].甘肅教育.2019(3):23.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校園欺凌傷害事件的預防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X〔2019〕GHB194.】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