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頌懿
摘 要:校園欺凌的頻發,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影響。分析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探究應對措施和建議,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預防和抑制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本文以廣西省H市某高中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通過參與式觀察和問卷調查法,從欺凌發生率、學生對欺凌的看法、欺凌的成因和影響四個方面對該校校園欺凌的現狀進行調查。
關鍵詞:校園欺凌;成因;對策建議;學校社會工作
中小學時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而發生一些不正當的行為,而受到欺凌的學生也容易產生焦慮感和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身心的健康發育。頻發的校園欺凌事件,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欺凌事件的發生并非只是個別學生的過失,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事件,探究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概念界定
(一)校園欺凌行為的定義
許多年來,有很多人為欺凌行為做出定義,其中欺凌行為研究領域的杰出先驅Dan Olweus教授對欺凌的定義是:當一個人反復地暴露在一個或更多他人的負面行為中,他就是遭受欺凌。而蘇格蘭則在法律中定義:欺凌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對一個在真實情況下無法自我保護的人施以長期的暴力,不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肢體上。
綜上我們對校園欺凌行為作出定義:校園欺凌行為是指在校園內發生的強勢方長期地單方面地對弱勢方進行身體、心理上的攻擊,使弱勢方感到痛苦的行為。校園欺凌行為是一個過程,受害者在這個過程里會受到多方面的暴力和打壓。欺凌行為具有攻擊力,受害者不會得到任何益出,而他的自信心與自尊會受到摧毀,最終會導致嚴重且長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通過了解欺凌的定義,我們不難理解所謂的校園欺凌行為就是在校園內發生的施暴者對受害者施以毫無正當理由的甚至是蓄意的精神或肢體的暴力的行為。一般來說,區別校園欺凌行為與其他形式的攻擊行為主要在于校園欺凌行為強調施暴過程中存在力量的不平衡和重復性。年齡和肢體力量或社會力量差不多的人偶爾發生爭執與打架并不能稱之為欺凌行為。雖然單一的攻擊事件不會納入欺凌行為,但對當事人造成長期持續感到強烈威脅和不安的恐嚇行為也可以稱之為欺凌行為。
中小學是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高發期,此時不論是強勢施暴者還是弱勢受害者都處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強、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長期,校園欺凌行為不僅傷害學生的身體健康,對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欺凌行為的發生是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中,除了欺凌者外還包括起哄或圍觀的旁觀者,因此校園欺凌行為的傷害是受害人無法擺脫的。
(二)校園欺凌行為的類型
傳統上提及欺凌行為,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肢體沖突。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肢體沖突只能涵蓋校園內發生的欺凌行為的一小部分。根據校園欺凌行為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將欺凌行為分類為直接欺凌行為和間接欺凌行為。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公開的攻擊行為,主要表現為發生在學生間的語言欺凌、肢體欺凌、敲詐勒索、威脅恐嚇與網絡欺凌等。網絡欺凌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如微博、QQ、論壇等對受暴者進行攻擊。
2.間接欺凌
間接欺凌是指隱晦的、有計劃有目的的、通過操控受暴者的社交關系來孤立受暴者的攻擊行為,主要表現為故意忽略或誘導他人對受暴者進行孤立、傳播蓄意傷人的謠言、對同學名譽和權利的侵犯等。
二、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分析
(一)個人原因
1.性格、人際關系、家庭情況和經濟狀況、身材、長相、學習成績等因素都有可能成為誘發校園欺凌的成因。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加之其性格原因往往選擇對欺凌行為逆來順受不反抗,這會加劇此類學生被欺凌的程度。
2.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轉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現如今普遍是小康富裕家庭。且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家長的過分寵愛使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同時容易讓形成了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的扭曲價值觀。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蠻橫,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強制別人聽信自己,服從自己的管理。所以當這些孩子身處校園大環境中,就容易與其他孩子產生沖突,他們通常會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來彰顯自己權威。
3.青少年正處在身心都飛速發展的時期,身體的成長使他們有充沛的精力,而心理相較身體往往發展緩慢。心智發育的不健全、自制力薄弱、青春期的反叛逆反心理等都使得他們容易受到不良行為的誘惑和影響。隨著學習壓力打逆反心理的加劇,他們急需一種接近成年人的解決方式,各種“黑社會暴力”、“江湖幫派”題材的影視和文學、繪畫作品的出現恰好提供了一種不正確的示范,學生們效仿這些方式來解決人際交往關系。
4.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忽略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的學生從進入小學開始就被要求學習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知識以應付各種考試,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得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與同齡人交往。學校和家長過分關注成績導致了學生成長過程中性格與行為的弱點被忽視,沒有人來管教和約束學生的行為是否規范,縱容了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二)家庭原因
1.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學習源,家庭是孩子道德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家庭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現如今,人們追逐物質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部分家長過于市儈、虛榮、功利,他們忽略了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沒有做到以身作則。只重視分數使得家長只要求孩子成績好,其他方面的教導都被忽視,當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也沒有及時制止和勸導。
2.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能使人樂觀、積極、充滿正能量,反之則會使人消極、偏激、暴怒。不良的家庭環境和不正確的教養使得孩子長期沒有正確的道德示范和行為標準,長期得到不到關心和愛護的孩子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終將成為誘發欺凌行為的不確定因素。
(三)學校原因
1.只注重成績和升學率是大多數學校的通病,學校把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考察績效的標準。學校往往會過多地關注成績好的學生,好學生都被老師視為“寶貝”,而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的學生則被老師忽視,更有甚者,有些老師只會聆聽好學生的訴求。當發生校園欺凌事件時,學校不愿花費過多的精力來治理這些事件,學校懲罰功能的弱化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負面情緒,“縱容即是鼓勵”。
2.欺凌行為的發生是學生對學校重視智育忽視德育的反抗。青春期的學生容易產生焦慮、狂躁、逆反等復雜的心理問題,學校“分數至上”的硬性要求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刺激了本來就處于敏感時期的學生。被自卑、焦慮、緊張的負面情緒纏繞的學生急需一個發泄口,加上反抗學校、與學校做對的心理,激發了學生潛在的欺凌意識。
3.缺乏適當的心理咨詢輔導。據悉,H市中小學校(包括私立民辦學校)皆設立了心理老師和心理咨詢室,甚至私立民辦學校還將心理課作為輔修課程強制要求學生上心理輔導課。但由于學生對心理咨詢存在誤解,覺得心理咨詢是一種羞于公開的行為,以及缺乏宣傳和校方對學生心理咨詢的必要性的忽略,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
4.學校對欺凌行為的敏感度和重視程度不足,老師不能及時發現校園欺凌的苗頭,往往發現時校園欺凌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學校也沒有及時作出有效的制止和處理。隨著“體罰”、“開除”等詞匯漸漸離開人們的視野,學校對學生的懲罰逐漸變成口頭教育、停課等不痛不癢的措施,對欺凌行為的威懾力也逐漸減弱。
(四)社會原因
1.社會的不良風氣對校園的侵蝕。隨著社會轉型,越來越多的社會不良風氣比如賄賂、敲詐、勒索、斗毆等涌入校園,學生們尚處于明辨是非能力不強、心理防線薄弱的時期,當這些不良風氣和以“暴風式”席卷校園之時,學生誤以為這些不正當的行為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2.社會上發行的黑色暴力題材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等,助長了校園欺凌之風。黑色暴力題材的作品錯誤地引導了無知的學生對“英雄主義”的理解,學生將錯誤的信仰內化成為人處世的準則,認為人際交往就是“老大與小弟”“兄弟仗義”,違反了他們準則的人就應該受到制裁。
3.校園欺凌是社會的弊病,我國至今沒有一部校園欺凌法來約束和懲戒校園欺凌行為,國家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力度過輕,大多以民事賠償、批評教育為主。沒有嚴苛的法律法規,沒有強力的懲罰措施,都不能對校園欺凌行為產生根本的震懾效果。
三、校園欺凌行為的對策建議
要介入校園欺凌行為,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僅憑社工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需要整合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種資源,調動各方協同努力。為了更好地配合社工介入,從個人、家庭、學校三個層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個人層面
學生是構成校園大環境的主要因素,學生通過遵守校方制定的各項規定準則來維持校園環境的井然有序與和諧平安。當校園欺凌行為發生時,每一個學生都不能逃脫干系,這不單單是指欺凌者和受害者,那些起哄、圍觀的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校園欺凌行為的發展。古語言,解鈴還須系鈴人。作為欺凌行為發生的直接群體,如果學生能嚴格遵守校紀校規、不欺凌他人、反對制止欺凌行為時,欺凌行為發生率就會降低。每一個學生應該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合理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受到欺凌時,不要以暴力反擊,應該尋求老師或家長的幫助。
在防止欺凌行為這件事情上,學生群體能做的很多,只要每一個學生都能為反欺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確實可以在校園內建設一個“無欺凌”的校園環境。
(二)家庭層面
父母是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最大的影響源。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卷入校園欺凌事件中去,父母有責任確保自己的孩子不被欺凌或欺凌別人。因此,在反欺凌的行動中,父母是關鍵性的角色。家庭對預防和矯正校園欺凌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綜合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力量才能使教育保障更有力。
當發現孩子成為欺凌者時,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制止并斥責孩子,讓孩子明白應該停止欺凌這一不正當行為。部分孩子發動欺凌的原因是受到父母的影響,人在幼年時期會模仿身邊人的行為,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注重孩子的智育德育平衡發展。父母還應該教導孩子學會同理心和尊重個體差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建立健康積極的愛好,教導孩子如何發泄旺盛的精力。
欺凌行為具有隱蔽性,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會選擇隱瞞自己受到欺凌的事實。家長需要保持對欺凌行為的敏感,當孩子出現一些傷痕和異常情況時,父母應該迅速深入調查確認孩子是否受到欺凌。父母應該積極聆聽、善于疏導以確保孩子不會因為受到欺凌而發生心理問題。當孩子受到欺凌時,父母的支持是極重要的,而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心的重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父母還可以參加家長會,或與其他有相關經歷的父母一起成立反欺凌同盟,舉辦座談會等一起交流探討反欺凌對策。
當父母與學校聯合時,將會形成預防和打擊校園欺凌行為的強有力聯盟。
(三)學校層面
校園欺凌行為有可能涉及并影響到學校社區大環境里的每一個人,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參與到反欺凌的行動中來,只有將欺凌行為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欺凌行為的發生。制定反欺凌政策是從學校方面為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行為的行動,反欺凌行動必須得到校方根本的支持和重視,才能從宏觀的角度有效地控制和預防該行為的發生。
反欺凌政策包括打擊政策與預防政策。
打擊政策是指針對已經出現的校園欺凌行為而制定的政策。打擊政策包括:學校對涉及校園欺凌的學生進行登記和介入;學校加大懲戒力度,對欺凌者進行教育處分以起到警示作用;學校有義務向受害者提供救治、維護、心理援助、其他幫助等,對已經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矯正,維護受害者的權益。
預防政策是指降低校園欺凌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而制定的政策,主要以預防監控為主。預防政策包括: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將校園欺凌行為的懲戒措施和后果編入學生守則;學校定期在校內開展相關的宣傳,加強德育建設;教師加強對學生關系的關注度,提高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察覺力;教師應定期開展班級活動,調節班級學生的關系,促進學生彼此間的了解。
(四)社會層面
1.提供社工服務和心理咨詢輔導
社工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社工服務如暴力危機介入、協助和支持受害者的服務、創后壓力恢復等,通過專業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幫助涉事學生走出困境。社工可以使用個案工作方法發掘個案或學校轉介案主開展服務,也可以通過小組的形式將有同樣經歷的學生聚集起來一起輔導。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害者,都需要社工的幫助。社工通過充分的需求評估與調查分析,確定輔導的目標,制定出合理可行計劃和方案,在服務對象的積極配合下完成計劃和方案,最終達到預防、制止、消除欺凌行為的發生,改善校園環境,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此外,社工還可以提供心理咨詢輔導服務。心理咨詢輔導能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和認知習慣,提高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燃起對生活和學習的希望。為受到欺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與糾正,能盡可能地將欺凌事件對學生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確保學生不受欺凌事件的影響,健康成長;心理咨詢輔導還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放松心情,教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對欺凌行為起到了預防作用。
2.提供社交技巧訓練
學校和家長過多地關注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對學生社交技巧的訓練,導致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缺失,從而容易與其他學生發生沖突。這是現在青少年群體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學校社會工作者是學生行為和情緒的輔導者,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行為和情緒問題。社工可以提供給學生拒絕欺凌行為的動機和必要技巧,通過加強學生社會技巧的訓練和人際交往技巧的訓練,能夠使學生學會同理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異,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讓學生學會合理控制情緒和發泄精力的方法,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欺凌行為的導火索是學生之間的沖突,從根本上杜絕了交往沖突的產生,是預防校園欺凌發生的最好的辦法。
四、結語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關鍵期,人在學校中完成一部分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受到的影響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當校園欺凌發生時,對學生造成的傷害不止是軀體上的,心理上的傷害影響之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H市某高中的高中生群體的觀察和該校校園欺凌發生情況的調查,秉承著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定量研究范式下的參與式觀察和問卷調查法,對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從不同層面提出的相應的對策建議。但由于筆者能力有限,所提建議并不能涵蓋所有的欺凌行為發生情況,僅針對所得數據呈現的校園欺凌現象。我國已經開始重視校園欺凌這一事件,國務院教學督導委員會已經引發相關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出現,我國的校園欺凌發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丁一杰.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及應對策略研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2]魏葉美,范國睿.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6(02):20-23+46.
[3]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