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瑞
摘 要 中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開始逐步確立。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逐步滲入到學生的校園生活之中,這就使得社交媒體對中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然而社交媒體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滲入中學生欺凌現象中,中學校園欺凌出現了新的特征。社交媒體背景下校園欺凌行為影響更為嚴重,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也更巨大。學校及社會更需及早介入其中,預防校園欺凌的深化。
關鍵詞 社交媒體 中學生 校園欺凌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78
Abstract Middle school stage is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began to gradually establish. With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the students campus life, which makes social media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owever, social media also inevitably infiltrated into the phenomen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ullying, secondary school bullying appeared new feat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media,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bullying behavior is more serious, and the social harm is even greater. Schools and society need to intervene early to prevent the deepening of campus bullying.
Keywords social medi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mpus bullying
1 校園欺凌概述
欺凌一詞源于“bullying”,是指個人或者群體對另外的個體或群體有意且反復持續的施加傷害或不適的負面行為,屬于越軌行為。欺凌不僅包括身體上的威脅與傷害,還包括利用言語或關系等方式所帶來的對心理方面的危害。通常情況下,欺凌者與被欺凌者處于地位不對等的關系之中,欺凌者在多方面強于被欺凌者,憑借優勢,如力量上的強大來對被欺凌者實施欺凌。
將欺凌按照Berger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身體欺凌,通常是傷害被欺凌者或損壞被欺凌者物品;(2)言語欺凌,通過言語達到欺凌,例如起外號、散播謠言、語言威脅等方面;(3)關系欺凌,欺凌者意圖損毀被欺凌者的名譽及社會地位;(4)網絡欺凌,這是通過網絡進行的欺凌行為,常用方式包括電子郵件、即時信息或社交網絡等。
欺凌事件一直在校園內不斷滋生,然而自2010年以來,許多惡性欺凌事件通過媒體暴露在公共視野之中,使得社會和群眾開始關注校園欺凌。2008年臺灣一項政府統計調查中顯示,當年1月至8月中發生校園欺凌事件達到4300多件,在抽查的學生之中僅就身體欺凌一項就達到4.53%,更有半數學生表示被欺凌。在美國網絡欺凌中心2014年一項調查中顯示在中學時期約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到過網絡欺凌。
校園欺凌事件的頻頻發生,影響校園安全,擾亂學校的正常秩序,對學生產生了極為不好的影響。對于被欺凌者,長期的欺凌對其身體和心理都有嚴重影響,情緒的不穩定、內心的壓抑與內心的創傷,影響到今后對社會認知的偏差與自我認知的偏差。中學處于學生樹立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目睹欺凌事件也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人的行為可以由觀察學習獲得,欺凌現象持續時間長又不易被終止,因此會影響欺凌事件的目睹者們的行為。因此,學校及社會等都應重視校園欺凌現象,及時展開防治,防止欺凌現象進一步蔓延。
2 社交媒體背景下校園欺凌的新特點
社交媒體一詞最早出現在2007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交媒體》一書中,作者Mayfield將其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氣。①與傳統媒體不同,社交媒體是進行多對多對話的互動型傳播而非一對多傳播。目前,中國主流的社交媒體包括微信、微博、博客、人人、豆瓣等,并且用戶大都不是單一使用,多同時使用多種社交媒體。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4年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在中國6.18億網民中博客、個人空間使用率為70.7%;微博使用率45.5%;社交網站使用率45%;論壇使用率19.5%,而這些都是社交媒體中的組成部分。
社交媒體的受眾群體中中學生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交媒體在量上的迅速擴大,滲入到中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中,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參與到校園欺凌現象之中,這就產生了不同于之前的新的特征。
2.1 社交媒體的匿名性使校園欺凌更具有隱蔽性
匿名性是社交媒體的一個重要特點,社交媒體中真假信息難以辨別,許多虛假信息的發出者都使用匿名的方式,無法追溯來源,信息發出者不需要為所發出的信息負責。
在以往校園欺凌中,欺凌者是能被被欺凌者察覺的個人或團體,而在社交媒體這一大背景下,匿名欺凌者躲藏在網絡之后,只需通過社交媒體傳播不是謠言等方式就可達到中傷被欺凌者的目的,且匿名的欺凌者不易被察覺。這就使得校園欺凌更加隱蔽、不易發覺,無形中助長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2.2 校園欺凌通過社交媒體使傳播更迅速、范圍更廣
2015年,海南省一位女生遭受其他女生群毆,被拍裸照通過QQ群等社交媒體快速傳播。同年,云南一名女生被數名女生脫衣毆打,裸照通過QQ空間、朋友圈瘋傳,而判決結果僅是家長對其當場賠禮道歉并加強子女教育。2016年6月,云南玉溪北城中學曝出初一女生被逼跪地照片,照片中欺凌者將女生的頭狠狠踩在腳下。
以上的案例都出現了欺凌者通過社交媒體將欺凌過程傳播,社交媒體具有傳播的快速性。欺凌者通過簡單幾步即可簡單達到傳播的目的,其他人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瀏覽轉發使更多人看到,欺凌過程在短時間內就會被迅速廣泛傳播,更包括被欺凌者的同學、朋友甚至是親屬,且信息一旦傳播開來,很難加以控制,短時間內不能完全消除。
2.3 校園欺凌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影響更大、傷害更嚴重
在欺凌事件中,社交媒體一方面作為傳播渠道,例如將欺凌過程通過社交媒體例如發微博或朋友圈等方式進行傳播;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也是校園欺凌的實施工具,通過社交網站和微信等方式,欺凌者散布謠言或實施威脅進行欺凌。
當社交媒體作為傳播渠道時,由于其具有強擴散性,欺凌者發布的與欺凌相關照片、視頻等會迅速傳播,一方面一些網友會做出不恰當的回復,甚至對受欺凌者進行語言攻擊,對被欺凌者進行二次傷害;另一方面會有不雅照片、視頻等通過社交媒體流向欺凌者親人、朋友、同學,這無疑使被欺凌者在心理上受到更嚴重的打擊。
當社交媒體作為欺凌工具時,首先欺凌難以發現,在被欺凌者不愿透露的情況下,家長及教師很難發現;其次欺凌者的隱蔽性也更強,不易判斷欺凌者是誰;最后,社交媒體的豐富性使得被欺凌者很難擺脫,電話、短信、社交網站等多種方式難以逃避。這三方面相互疊加,使得受欺凌者很難避開欺凌,且由于欺凌具有的長期性使得被欺凌者壓力更大,受到的傷害也更為嚴重。
3 社交媒體背景下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
3.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立法將會是有效打擊借助社交媒體的欺凌事件的有效方式,從國際社會來看,目前也缺乏統一的法規。但是美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完善欺凌行為的責任歸屬,同時確立通訊服務商等應盡義務,以防止借助社交媒體等方式發生的欺凌事件。
然而我國在此方面并沒有相應法律法規,對互聯網的法律法規還并不完善,主要的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但是在社交媒體方面更是涉及較少,無法應對日益復雜的社交媒體環境。面對社交媒體下的校園欺凌,首先應加強懲罰力度,提高損害賠償標準以警示欺凌者;其次要確立專項法律保護欺凌信息不被散播,防止進一步對被欺凌者傷害,保護被欺凌者合法權益;最后法律中明確社交媒體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與義務。
3.2 提高中學生自身素質修養
首先中學生應提高自身認知水平與自我評價能力,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生理與心理處于快速發展卻不成熟的時期,此時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并不完善,很多行為是通過模仿而習得,社交媒體輸出的不良信息在基于此時中學生的認知與評價水平上對中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中學生可以通過接觸正面、積極向上的社交媒體來充實自我、提升認知水平與評價能力。在中學時期,學生不可避免會遇到許多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生理與心理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時應多與同伴、教師以及家長交流,及時解決問題。這個時期犯錯也是時有發生,重要的是對自身的反思,避免更多錯誤。
3.3 提高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使得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這就更需要加強思想修養,從而起到約束中學生行為的目的。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和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都有利于中學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中學生可以多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這一時期的中學生由于學習等方面都肩負著較大的壓力,平時壓力無從宣泄,課外活動可以幫助中學生釋放自身壓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中學生樂觀的態度,有意義的活動更會培養中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3.4 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
學校可以通過增強德育教育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素質,避免校園欺凌的發生。首先,學校可以多開展德育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進行公益活動一方面達到開展德育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同學間團結友愛;其次進行好榜樣教學,可以邀請品德高尚的榜樣人物進行宣講教育,通過榜樣的事跡來影響中學生,中學生的價值體系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良好的榜樣形象會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最后學校可以開展普法活動,普法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欺凌行為的危害,從而有效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
3.5 優化社交媒體環境
隨著全球化的步伐,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之一,社交媒體在中學生中也體現出了極大的影響力。然而近些年來一些西方實用主義思想,例如個人主義和白金主義在社交媒體中漸漸興起,暴力與血腥也通過社交媒體傳播,作為主要受眾群體之一的中學生必定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為避免這種情況,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正能量,杜絕低俗與暴力等不良信息,將榜樣事跡以文章或者視頻等方式傳播,邀請品德高尚的人為學生進行網絡解惑等等方式,為中學生解答心中疑惑,同時為中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其次是健全中學生社交媒體的監督機制,社交媒體在學生中間十分普及,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建立起監督機制,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與擴大。
注釋
① Antony Mayfield. What is social media[EB/OL].icrossing.co.uk/ebooks.
參考文獻
[1] 王康秀.校園“霸凌”研究[D].蘇州大學,2012.
[2] 張樂.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9-14.